返回

第一百章 邢道荣原来是这种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章 邢道荣原来是这种人 (第2/3页)

不过是把佛教视为一祭祀方术,认为其学说只是鬼神报应而已。东汉永平年间,朝臣与百姓对“夷狄神骨”有不得迎入京都的看法,于是随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等人而来的佛骨就不能随佛经进京,因而佛指骨在长安西面的岐山县凤鸣岗下的佛指沟停留后,最终瘗贮在扶风的寺塔中。

    另外,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一开始就被皇家供养在庭院中,所以佛陀规定的僧团必须托钵乞食,住在阿兰若处等极重要的规矩,就没能在中国实行。又因为当时同时发心随两位法师出家的人太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染衣,于是从一开始汉传佛教的僧众就没能统一着染衣。以至发展一段时间后,就都穿了长袍。所以,我们汉传佛教最初的缘起就有其先天xìng不足:因皇家求世间福报而进入,最能表法的托钵、披衣制一开始就没确立。经典极少,翻译亦存在缺陷。

    从明帝起直至汉献帝时,佛教基本只在上层社会小规模内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求福之法,而未了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脱死的实修之宝。这种情况在外国僧人不断进入,大量佛经被不断翻译出来后,才渐渐有点儿改变。同时,佛教也从皇家上层渐渐渗透至民间,建寺供养者也多起来。虽然信奉的汉人渐多,但此时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该吃肉吃肉,该娶妻娶妻。哈哈,怪不得邢道荣头上是一头卷卷的短发。

    安世高听闻中土佛经不多,信众难以接触到翻译良好的经书,就立下宏愿来大汉翻译佛经,普渡众生。于是他只身来到洛阳,后来收了一个徒弟叫严佛调,这个徒弟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的汉籍僧人,严佛调作为安世高的徒弟兼助译者翻译出了《安般守意经》、《yīn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和《百六十品经》等三十多部典籍。他俩所译皆是小乘禅经和阿毗昙学,属于一切有部。(这是小乘的一个派系)阿毗昙译作“论”,是对《阿含经》的论述。这一学派经常分门别类的说明佛法,故称为“数法”,史称其为“善开禅数”。《yīn持入经》是阿毗昙学的主要经典。主张修戒、定、慧来断惑业,脱离生死。其中具有特sè的是指出了人生的九品---即九种惑业:痴、爱、贪、惑、受、更(触)、法、sè、恚(愤恨)。并指出了相应的解脱方法。倡导“修死”为当时的儒家、道家所指责。《安般守意经》是小乘禅学。即数呼吸出入来守住心意,使其不散乱。因为很类似道家的呼吸

    引导之法,广为流行。

    邢道荣在身毒时也接触到了佛教,后来跟随一帮身毒的商人沿着高山脚下先南下,而后东行,到了大汉的交趾郡,后来由于当地姓刘的几个官员的欺压,那几个商人被逼而亡,而他由于长的身材高大,很有一把子力气,就被卖到了洛阳,在洛阳城他因为高鼻深目,肤sè黝黑,被人当做异物,是受尽了ling辱,后来有一次在大街上他听到安世高高诵佛号,他站在一边也高声回应。安世高注意到了他的情况,用梵语相问,才知道他乃是佛陀故乡身毒人士,于是花钱把他赎了出来,并且看他慧根不错,就收了他做徒弟。邢道荣跟着师父曾经在洛阳各大户中出入,他曾看到有人用大斧,很是羡慕,就央求师父也找人给他打制了一把大斧,重达60多斤。本来他的名字也不叫邢道荣,具体叫什么,他也不愿告诉我们了。是安世高和他师兄严佛调见他喜用大斧,就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最喜用大斧的大神刑天的头一个字的音,给他起姓为邢,道荣二字中的道是说他是佛教徒的意思,另外道荣连起来也满含着希望佛道一门能在中土繁荣昌盛。怪不得啊,此时的人一般姓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