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第2/3页)

?”

    张翼回答道:

    “赵兄弟,如不加的话,那饼很浓的青草味,不好喝。”

    原来是这么回事,他们只是晒干,难怪有这种味道。我的前世有一个做茶叶的朋友,非常专业,是浙江人,农业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因为他的网名叫二郎神,被我们那一圈的朋友尊称为二哥。当时只要有空,我必到他那店里,在他那里品茶、聊茶,看茶艺表演。我很是在他那里普及了一些后世茶叶的的知识。后世的茶叶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sè、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而「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唯有三者能充份配合,才可制出高品质的茶叶。所谓「天、地」是自然条件,天是「天时」,也就是气候,茶树xìng喜温暖多雾的天气,平均温度以十五度到二十度最为理想,地是「地利」,也就是土质,茶树生长的最佳场所是高岩峭壁,终年饱受云雾滋润,所以茶树一般都生长在山坡地。茶树是否能得「天时与地利」,对于成茶品质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天地的因素已配合完整了,再下来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栽培技术与制茶技术。首先,茶叶「采摘的时机」也是决定品质的要素,至于摘下来的茶菁如何去制造,才能将茶的特sè完全表现出来,那就要看茶师的技术了;比如萎凋的时间,酦酵的程度、烘焙的次数与时间等,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必须根据经验与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种制茶的技术,不是用文字或学理可以完全说清楚的,因为它是一门既灵活又深奥的学问。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师,是相当难得的。

    由前世二哥教我的东西看来,现在的制茶工艺还是太粗糙啊,想喝点好的,还得自己动手。现在正是农历3月,山上的茶叶应该还算嫩,且看我来做一锅。一念到此,我就对张翼说:

    “张兄,能否派人给采点檟树的叶子来,我来弄点荼的新喝法。”

    张翼说没问题,就派人按照我的要求给我采来了一些荼叶,全都是一芽一叶,嫩的恨。于是我又找来一锅,准备开工。庞统师叔一听我又要弄点新鲜玩意,赶紧过来了,等着我下手。我此次想做的是后世的炒青,速度比较快。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开头几句:“山增后檐茶数丛,chūn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说明了采下的嫩芽叶,经过炒制,满室生香,而且炒制花费时间不长,这是后世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我毕竟这是现在的新工艺,还不想泄密,就让胡驹、句突等人把住门口,勿让闲杂人等进来,就开始了我的炒制,边炒我边说,并且让我的一个师侄记下:

    “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俟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挪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于为度……火烈香清,锅寒伸倦,火猛生焦,柴流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十,逆那则湿,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