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第1/3页)

(求推荐票)

    我很是吃惊,有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因为里面还有薄荷等的味道,我就问张翼:

    “张兄,这是什么东西?”

    张翼笑了。

    “赵贤弟,这是檟树的叶子,又叫苦荼。咱武阳有的是。”

    吴普师兄也回来了,也端着一杯在喝,听闻我俩说话,嘴里含的一口水一下子扑了出来,好悬没把他呛着,吴普师兄连连咳了几声,才缓过气来。

    “我说,你还算师弟啊,连这也不知道。师弟啊,咱们师父在《食论》中就说“苦荼久食,益意思”,很明确的说了这荼叶的药效。为了写书,我也多次尝过了,我发现这荼叶还具有明目、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师弟你要是仔细读经典医书了,应该知道,咱们的《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神农尝百草,rì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为什么这东西叫荼呢,这还是神农氏给起的名字,当年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有一次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荼。”

    哦,脸红啊,还是我以前没好好学啊。我又赶紧请教了张翼,张翼久在武阳,对这知道的很多,就告诉我了更多的东西。

    原来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阳这里是巴蜀荼饼的的集散地,号称是全国最大和最早制荼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荼的发源地,巴蜀所产的荼,周武王时已列为贡品,西汉时王褒《童约》中即有“买荼”与“烹荼”的记载。荼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荼树鲜叶开始的。从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也就是说,煮荼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以荼作餐菜的记载,见于《晏子chūn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票之饭,炙三大五卵、茗菜而已”。是说chūn秋时,晏婴在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若菜而已”,类似今人所谓“粗茶淡饭。”以茶作菜这我到知道,不仅古代有之,就是我那后世的有些地方仍保留有这种风俗。如云南省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荼”的习惯,采来新鲜荼叶,揉碎放在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就做成了美味可口的菜肴——“凉拌荼”了。

    现在武阳虽也是煮荼作羹饮,但已前进了一大步,它是将采来的荼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愈、姜、桔子”之类佐料拌和作羹饮。这同后世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张翼还告诉我们“檟树,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吴普师兄也说大理点苍山也产檟树高一丈,益州南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树的,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概属野生,下一步要我感兴趣的话,可以再去看看。

    我其实是喝不惯这种味道的,觉得与后世差的太多,就问张翼:

    “张兄,为何煮时还要加入姜、桔等物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