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部 六十六章 这才是我后世的东西 (第3/3页)

。”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xìng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领取一铛,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于叶,杆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档必磨莹,旋摘旋炒。一挡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数档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档,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礼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sè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sè。茶叶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挡中焙cāo,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茶炒熟后,必须揉挼,揉挼则脂膏镕液,少许入汤,味无不全。铛不嫌熟,磨擦光净,反觉滑脱,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锈蚀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炒茶用手,不惟匀适,亦足验铛之冷热。茶叶不大苦涩,惟梗苦涩而黄,且带草气,去其梗,则味自清澈,余谓及时急采、急焙,即连梗亦不甚为害,大都头茶可连梗,入夏便须择去。”

    我说了这么一大通,无非就是;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倍至干,这就是炒青绿茶的大体制法大体。

    我的手在锅里上下翻飞,很快就炒了一斤有余,按照我的要求,旁边的水已经烧开,略微放凉,按后世温度测的话,也就85~90℃吧,按照后世二哥教给我的茶艺功夫,我给在座的庞统师叔、吴普师兄、张翼等人一人一杯,水一冲下去,还未等喝,那喷香的熟悉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庞统师叔和张苞猴急的不管烫不烫,已经开始喝了,吴普师兄等人则慢慢品尝,体会和刚才喝的有何不一样。

    庞统师叔喝完一杯又一杯,连喝3杯方说:

    “爽啊,我没想到荼叶竟然可以如此喝,而且也如此美味。”

    旁边他们几个也随声附和。庞统师叔眼珠一转,盯着我说:

    “小子,刚才把人赶出去,是不是又要想发财啊?”

    我赶紧拱手施礼。

    “师叔明鉴,师侄正有此意。”

    “那就把张翼家算进去吧,省下咱们在地上占便宜,给人家点补偿嘛。”

    张翼连连摆手,连称不要。

    庞统师叔一瞪眼。

    “你不想找师父了?”

    又是这一招,硬压人啊。接下来,我商队里专门人员就和张翼家谈妥了如何合作事宜,订立了分工和分红的规矩,我签字生效了。不过为了以示和荼叶的区别,我提议把我这新工艺制成的荼叶命名为“茶叶”,一并纳入济世堂名下。唉,历史啊,据说荼字在三国时代才改为茶字,是不是我就是始作俑者啊。

    (注:本章节部分直接引用了明代张源著的《茶录》、明代许次纾著的《茶疏》、明代罗廪在《茶解》的资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