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作品相关(六)文化思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作品相关(六)文化思考 (第3/3页)

离开。由于地底藏有无数矿藏,他也是专管财富的神。这里要说明一下:哈得斯是「冥王」不是「死神」也不是冥界的「判官」;死神是塔纳托斯(Thanatos):,与死神是兄弟的是睡神修普诺斯(Hypnus),而判官有三位,分别是弥诺斯(也译作米诺斯Mions)、拉达曼提斯(Rhadamanthus)和埃阿科斯(也译作艾亚哥斯Aiakos))而且冥王也比较低调,对权利的兴趣不是很大,除了到地面上抢了春之女神珀耳塞福涅(罗马名:贝瑟芬妮)做妻子外大部分时间都很安分的待在冥界。

    地狱和阳间有一道门连着,这就是“地狱门”。这座门设在泰纳斯海角附近,由一只名叫萨贝拉斯的三头地狱犬看守,任何人一旦进入地狱门就绝对不能重返阳间。

    冥王超越的地位羡煞人也。西方人崇尚自由,追求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国家在坚持近代宪法所确立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的前提下,各国宪法强调了“私有财产负有积极的社会义务”的新内涵,对私有财产权给予了必要的限制。但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抛弃私有财产权作为个人消极自由的人权实质和宪政精髓。那我们看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于生死的观念: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所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并不是人生的幻灭,也不是人生的终结。对于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

    基督教相信,一个人只要诚心悔改,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相信,依靠耶稣基督,死了之后,也肯定必和主耶稣同住一起,“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种视死亡如同和主同在、同行、与主更加亲近的看法,可以说是基督教对死亡最超越的见解。

    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内是不自由的。死亡实际上是灵魂的解脱。从此自活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主的天堂。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反而要欢迎它。

    基督教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乃是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视死如归"来形容基督教的生死观再恰当不过了。

    而作为西方另一大宗教伊斯兰教认为:每个人都要死亡,都要离开这个物质世界,回归造物主——安拉。因此,死亡是必然的,死亡之路就是回归之路,死亡是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升华,是人复命归主,而不是生命的终结。

    穆斯林死后,不用棺椁,尸体直接放入土中。回归真主的原造化,回归大自然的原本。

    伊斯兰教的葬礼要节约、平等。无论是什么人归真了,都要穿同样的三件包裹尸体的白布。

    因此伊斯兰教主张:厚养薄葬。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方冥王和东方阎王截然不同的地位呢?生死乃人生大事,东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罢,可对于生死观念如此大的差异反映在文化当中。通过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明白些许。但如此大的差异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至今我依然不是很明白。《诛仙后续》里我会试图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现象作出解释。当然《诛仙后续》只是一部玄幻小说不可能完全合理地解释这个难题,只是以以小说家的思维做出合理的猜想、阐释。未必就是事件的本身真相。“行走并思考着”这条法则我们应该坚持。常常对某些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还有问题值得思考。下面我们全面地比较下东西方对于生死观念的比较:

    一、中西方生死观的根本区别:

    1、对待生命(活)

    中国: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其他目的,如天下、历史(留取丹心照汗青)、家庭、种族等。

    西方:将生命本身作为目的,其价值就是生能带来快乐。

    换句话说,

    中方:将生命看作是义务,尤其儒家思想更是如此。(佛家和道家是淡化生死)

    西方:将生命看作是权利。

    2、对待死亡

    中国:将个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孙)。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

    西方:将生死看作个体的生命,并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如灵魂、天堂等。不考虑留什么,如果有考虑,则只考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等。

    ×中国——追求历史不朽;西方——追求灵魂不朽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生死观比较

    1、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快乐的民族

    在生命中(现存中)追求自己的个性实现,价值在于此生此世。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为了个性的实现,乐观开朗。

    例如,苏格拉底,原本有机会越狱逃脱死亡的,但是他拒绝越狱,他说:“趁我现在还没有被任何人辩败的时候死去,不好么?等到以后老了,脑子和嘴巴都不灵活了,和别人辩论时辩输了,那时再死就太失败了。”

    2、罗马时期

    罗马:幸福的标准降低了,追求的幸福即“不痛苦”,也即“不动心”。

    罗马时期的三大哲学流派:

    (1)施罗哲派(理性派):要过清心寡欲的生活,用逻辑和理性(这里的理性是指“世界就是这样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愿意的人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被命运拖着走。”——道德本身就是幸福的。(相比而言,古希腊则更讲感观、感性)

    该派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

    (2)伊壁鸠鲁派(感性派):幸福是感观上的享乐,也是精神上的。(属于享乐主义者,但不是纵欲主义者)——“要适当控制自己的****,以更多地满足****。”

    (3)怀疑派:保持真理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代表人物:皮拉(他什么都不信,实质是因求知而怀疑一切)

    古代中国:责任的民族

    认为生下来就有责任,要还债、报恩,还要养育后代。

    ×有中国特色的三大自杀理由:

    A表明自己的清白

    B羞于见人

    C惩罚别人(古代有“逼死人命”之刑)

    ×中国追求的三大幸福:福、禄、寿

    ×中国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中世纪时期

    认为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此岸世界是现实的世界、

    基督:重视彼岸世界,是正义的世界。

    基督徒对人生的苦难很有忍耐力,这种忍耐力来自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外。而中国人(以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为例)也有很强的忍耐力,这种忍耐力则是因为单纯地为了活而活。

    4、近代西哲

    生死有别,但生和死有一种联系——通过上帝的信仰,使人有一种做好人的信心,有盼望。

    5、现代西哲

    将死亡放在根本的意义上,通过思考死亡来思考生的意义。

    波伏娃《人总是会死的》表达的观点:看上去,死亡是人的缺陷,但是也是人的权利。因为有死亡,人才会珍惜生命,发挥创造性,活得有精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