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评述柴荣灭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评述柴荣灭佛 (第2/3页)

,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

    面对朝野反对,佛教势盛,他更是一干到底“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皇帝都说到“舍身”这个份上了,谁还敢再说什么呢,他更是自己亲自捣毁佛像。“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因一佛像而废之,朕必亲往探之。”

    为君如此,何愁周之不兴?据此灭佛之后“是岁,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

    此次灭佛可谓是极大的为其征伐天下,提供了财力,人力支持。英明练达、果敢敏捷、开明伟岸,却壮年而逝,却被人说成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信则有矣,不信则无。当真是对历史,对这位明君的不敬。

    而他的死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过劳死来解释,哪来的报应之说。史载,其“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在攻伐北汉,取秦陇,平淮右后更是亲力亲为,御驾亲征,攻打幽云十六州。不费一兵一卒,挟天子之威,便收复三关三州。

    倘使其合理作息,好生休养,又何来铁血大宋(“贴血搭送”)的幽云十六州之痛,及其以后的靖康之耻。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虽然短暂,但他的治国确让中原之地重新焕发了新生。自唐末以来中原陷入乱世,各方军阀和节度使互相征伐,国家的势力被不断的削弱。尤其是后晋取后唐而代之后,幽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最后屏障丢失,使得中原随时都处于契丹军队侵略的铁蹄之下。再加上北汉等北方汉人政权不能自强不息,反而向契丹人称臣纳贡,使得中原越发积弱。这使得中原形势急转直下,朝廷军队无力抵挡契丹人的入侵,百姓们生活困苦,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在此极端不利的历史条件下,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他对外击退了北汉、契丹和南唐三方联军的入侵,对内任用王朴、范质等文臣使得国力开始恢复。然后他又改革军阀治国的弊病,开创了文人政治的先河,使得后周后来居上成为中原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朝廷自然会触及到各个军阀集团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引发国内的动乱。然而柴荣高明的利用文人政治的优点,通过各种政治利益的交换,平衡了国家和军阀勋贵的利益关联,使得国家能够在平稳的政治环境下得到发展和壮大。

    柴荣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其最大的功绩便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在四五年时间便得以完成,而且没有引起内部冲突和动乱,这显示出他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不仅如此,他手下能人辈出,有王朴这样天才的政治家为相,也有赵匡胤、高怀德、张永德、李重进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朝廷新贵,也得到了符彦卿等老一辈的军阀节度使支持,国家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柴荣在治国上被称道的同时,他在宗教方面的态度却被后世人所诟病。尤其是他在崇佛灭道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佛教徒的不满,至今人就是被人谈论的污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