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六章 南下苍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一六章 南下苍梧 (第2/3页)

郝普见我们这里日子蒸蒸日上,简直成了世外桃源,也是很高兴,也和我们那些自治各洞定好了协议,绝不找麻烦,而且还会尽可能的提供方便。他也知道,他这太守的势力范围也就是零陵城周围三五十里路,远了都是人家地方豪族和零陵蛮的地盘,现在人家都承认自己的统治,及时上交税赋,又不捣乱,何乐而不为,而且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就是让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现在自己的治下终于有那么一片地方了,何乐而不为。

    南下苍梧除了走灌阳外,还可以出严关,或者走灵渠。现在严关已经被我们在重新修葺,而且走陆路太累。庞统师叔还是选择了带着我们走水路。沿着湘江上溯,转入灵渠,这灵渠可是秦始皇的大作,我前一世的郭沫若赞美其为媲美北长城。正式有了这开凿的灵渠,岭南一带才正式归于中华本土。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庞统师叔说当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为巩固皇权,开疆辟土,派遣大军南征,他发兵五十万分五路大举进攻岭南的百越之地。因山路崎岖,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庚岭、骑田岭)阻隔,运输不便,粮草不济而久攻不下,严重影响了秦军的进展。为了解决运粮问题,作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策,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经过5年的努力,工程竣工,建成后的渠道以灵巧著称,因而得名。有了这灵渠,秦始皇南征的军队很快平定了岭南,庞统师叔也说,若不是秦始皇死的早,估计再有几年他非打到最南边不可。

    灵渠分南北两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南渠从南陡口引水入渠,向西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铁炉陡,连接始安水,入灵河,折向西南经青石陡与石龙江、螺蛳水、大溶江汇合,进入漓江。全程六十多里。从南陡口到大湾陡一段为劈开三道土岭的山麓挖出的渠道,一面靠岭脚,另一面靠人工筑砌的堤岸维护。自大湾陡至铁炉陡一段则凿通太史庙山,形成深陷的渠槽。铁炉陡以下利用自然河道拓展改造而成。渠道水面宽4~20丈米,水深一尺至二丈,利用陡闸,足可行船。北渠开挖在湘江河谷平原上,几乎与湘江故道平行。由大天平拦水入渠,作“S”形行进,至高塘村对面汇入湘江,流程3.25公里。

    灵渠设陡闸,是为了集中比降,提高水位,蓄水通舟。陡门设置在渠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分布于南北二渠。陡门较多的时期是宋、明两代,最多时有36陡,其中南渠31陡,北渠5陡,至今仍有遗址可查。陡门都用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相对作半圆形,弧线相向。陡堤上凿有搁面杠的凹槽,一边堤根有搁底杠的鱼嘴,水底铺鱼鳞石。塞陡用竹箔。船来之时,先架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杠),再将竹箔逆水置在陡杠上,等水位升高到可以行船时,将陡杠抽去,船就可过陡门,使往来船只“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现爬山越岭的奇观。

    我非常期待看一看这美丽传奇的灵渠,渠边,水面平静,清澈见底。在船上,原先黄盖的一个手下百夫长,现在又跟了我们的周自横(网友野渡无人舟自横友情客串)告诉我们,一般的水坝只有一个功能,即拦水。可是,灵渠的“人”字大坝有三个功能:一是拦水,将海阳河的水拦截,使之离开湘江故道;二是分水,原来一条海阳河的水被分成了两股,占水量三分之二的一股经北渠入湘江,占水量三分之一的一股经南渠进漓江;三是泄水,在洪水季节,一旦河水暴涨,海阳河水将越过小天平进入湘江故道,以免洪水影响兴安百姓的生活。由于这“人”字大坝不仅起拦河作用,且有分水、泄水的平衡自然水资源的功能,故称天平。说话间,那大小天平巨大的一撇一捺便呈现在眼前。仔细看看大小天平原来是由巨大的石头竖立地紧凑地插在一起,借此抬高水位,从而使江水注入南渠和北渠。涨水时,河水经由大小天平流入湘江故道。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冲涮,江水携带的泥沙刚好填入倒立在水中的巨石间,使大小天平固如磐石,历久弥坚。

    从高处俯视灵渠的铧嘴和大小天平,就像一把巨大的犁铧,深深地插入海洋河中,将水劈分为二。南北二渠,分置于犁铧两翼,好象两根飘带。铧嘴劈分之水,顺着两根飘带,缓缓地向南北分流而去。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是逆水到达铧嘴,绕过铧嘴后,即转顺水扬帆而去。真是“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天下奇观啊。

    说起来这小小的兴安县,乃是四条大河的发源地。其中两条举世闻名。一为北去的湘江,其源头是兴安海阳山的海阳河,正是在这个“人”字大坝的接口处流成了湘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