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第四十一章 南下益州(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部 第四十一章 南下益州(一) (第3/3页)

(126—144)。相传张陵为留侯张良九世孙,生于吴郡天目山。此人少小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后任巴郡江州令。不久弃官隐居洛阳北邙山。章、和二帝屡征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溯流至云锦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其闻巴蜀瘴气为害,遂与弟子赴蜀郡鹤鸣山传道。永和六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汉安帝元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奉行布化,遂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以咸井水熬盐之法,人称‘陵井’。百姓得其益,乃奉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张陵创教初始是给人看病以五斗米为酬劳。在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且名目繁多,所以张陵的所为也就渐渐的形成了一派——五斗米教。巴蜀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巫道盛行之地,因此五斗米教,很容易得到发展。张鲁在传布五斗米道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他自号师君,为了使其组织更加严密,把初来学道的人叫鬼卒,把入道较久已受箓的叫祭酒,祭酒各领部众,势力迅猛壮大起来。当时割据益州的刘焉,为了利用五斗米道,遂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并派张鲁到汉中布教,同时将张鲁之母及弟留居巴郡,以为人质。

    张鲁借助刘焉势力占领汉中后,并没有听从刘焉的摆布,而是按照五斗米道的传统,建立了政教合一的dú lì政权。这个政权不另设官吏,而是以五斗米道的祭酒为治,即由五斗米道的大小头目来管理。史籍记载,张鲁在汉中推行了具有互助xìng的公益设施。例如,让各地的祭酒设立义会,供过路人使用,且备有义米、义肉,让行路者量腹取足,不收任何费用。民有不老实隐瞒了自己的小过的,罚修路一百步就算了。犯了法的,以说服教育为主,先原谅三次,不给处分,再不改正,仍然继续犯法的,然后乃行刑。又依月令,chūn夏禁杀生物,又禁止酿酒。东汉后期,在封建统治者豺狼般地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广大农民大批破产,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对比之下,张鲁这些政治和经济的措施,深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所以,范晔和陈寿的《三国志》也不得不同声称赞说:民夷信向或民夷便乐之,朝廷不能讨。张鲁在汉中推行的这一系列措施,引起了刘焉刘璋父子的愤恨,遂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加以杀害。于是两家的深仇大恨就算是结上了。这时张鲁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刘焉死后张鲁便出兵从刘璋手里夺取了巴郡,使汉中与巴郡联成一片。张鲁以五斗米道雄据汉中、巴郡前后近30年,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张鲁在汉中还推行市肆贾平。秦汉的市设有市会及属吏,其职责之一即为均贾平市,但汉末已废弛,而张鲁却行之于汉中,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样,汉中就成了当时避难之民的乐土,关西之民前来避难的达数万家之多。其时,东汉王朝已摇摇yù坠,无力征讨,遂封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占据巴、汉,达三十年之久,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社会稳定,道众安居乐业,几乎成了东汉西方的“净土”

    后来曹cāo攻汉中,张鲁降曹。但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却未被消灭,而且反而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王羲之这个书法大家也是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啊。从巴蜀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xìng的大教派。其中在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五斗米教进行整顿和改造,使之发展成南北两宗。隋统一后,南北两宗又合而为一。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五斗米教,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或天师道。再后来蒋介石又把张天师带到了台湾。呵呵,估计张鲁自己也没想到,张鲁的五斗米教居然可以如此流传千古,直到我前世的时间仍是香火不断,现在我们就要见到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张鲁了,我也很迫切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