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第四十一章 南下益州(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部 第四十一章 南下益州(一) (第2/3页)

带了100多匹马,作为军马的话,虽称不上是最上等的,也比一般大将的马好,我准备带回去后送给阿斗几匹,另外的都给阿斗他爹刘备,我重生以来还没见过他,也不太了解他的为人,这些东西权当做我西北之行给他的礼物,不,应该是我们给他的礼物。这一段我在西凉风头太劲了,回去后,面对师父和父亲等人,也该收敛一下了,省下有人说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人马集合完毕舅舅带着二舅舅马岱率军南下了,马岱舅舅作为先锋头前开路,舅舅在中军,我和母亲等人则在后军。越过祁山主脉后,就来到了武都郡的地面,路依然是在群山中绕行,一直不甚宽,有些还是栈道,但行走大军小心点还是能行的。边走我们还边整修了部分难走的地方,该扩宽的扩宽,该加固的加固,毕竟这里以后也是舅舅的地盘了,修好了路,来往也方便啊。由于边修路边走,行军的速度并不快,我们大体上是沿着西汉水的流向从西北往东南而行,往非止一rì越过武都之后,来到了一个小盆地,这个小盆地北、西、东都有山,但有东北方向、西北方向、正南方向均有一条山谷,西北方向这一条就是我们来的这条路,王平告诉我,汉中盆地四面临山,要是从汉中到长安,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自古以来,有两个方向四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二是经秦岭褒斜道,出入斜谷,进入关中西部;这二条通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一个方向是往西经阳平关进入陇山,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进入陇东;一是出阳平关,经武都、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这二条通道道路较远,但略为平坦。我们这次走的就是最西边这条路,从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往东北而行,经故道可以到达陈仓东侧。继续往南走,大约沿着嘉陵江的流向一直往南走就可以进入刘璋的地盘了,如果走一段往东拐,就是有名的阳平关了,过了阳平关就是张鲁的汉中了。

    走了这么久,两边全是山连山,看着两座山之间不远,喊话似乎也能听见,可是要过去就得费点时间了,先要下山,再要上山,没有大半天的功夫不行,不过,好歹我们终于到了阳平关了,由于路不好走,队伍拉的挺长,马岱舅舅的前锋都已经进关了,我们这后军还要小半天才行。进关之后,我们兄弟并没有露面,一切有两个舅舅应付,舅舅专门派人给我们送信,说该关的守将是杨昂,对我们这支来援的队伍极其热情,给我们补充了不少军需,还向舅舅问起过我,不过为了少惹麻烦,舅舅就说我还在西凉,弄的杨昂还挺遗憾。休息一rì后,杨昂派人带我们继续往汉中的太守所在地南郑进发。过了阳平关,山逐渐在变低,路也好走了,没有什么险关了。我也看得出若是阳平关一旦被攻破,汉中将无险可守,作为汉中的首府南郑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也将很难守得住了,怪不得张鲁历史上对阳平关这么重视,派驻重兵在此抵挡曹军。

    出了阳平关大半rì,南郑的城头已经能看得见了,南郑城头并不太高,最多有3丈高,象其他城市一样,也都敌楼,城门,护城河等一应防守的建筑。我们看到,包括这一路,汉中的老百姓密度和生活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是还比较繁华,看得出对张鲁的统治还比较拥护的。我在前世就知道,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江苏丰县)人。他的统治靠得是斗米教,又称五斗米道。张鲁这个人,无论政治上,军事上都算不上出sè,在思想上却有他独特的地位,千百年后,他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之一,大受香火。这得益于他的“五斗米教”。这个教派是他祖传的,他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张陵(34~156),也就是张道陵,之所以叫张道陵是因为晋人喜欢在所谓的得道之士名字中加个道字以显示其与众不同,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祖孙三代,世人称为“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张陵称“天师”,张衡称“嗣师”,张鲁称“系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汉顺帝年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