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3/3页)

有漏罪业的纠缠,有消除过去罪障的功能。

    第二个、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那么他燃身供佛,虽然不能马上就能够大开圆解,能够悟入所谓的大乘的无上觉路,就是大乘的圆通──悟入真如佛性。但是对于真如的法门──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已经生起坚定不可破坏的决心。蕅益大师说:世间上最珍贵的莫过于色身,他连色身都能够供养三宝,表示对法的皈依心特别的强,所以对于真如之法,能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

    假设一个菩萨不能够舍身供佛,以为因地,即便他修成了无为的圣道,他以后还要到人世间来酬偿过去的宿业,正如我(我是释迦牟尼佛的余报),其中[马麦正等无异]。

    马麦我们解释一下:佛陀在舍卫国,他有一次结夏安居,受了一个国王叫阿祇达王的邀请,到国王的花园来应供。佛陀带了如法的比丘僧团来到阿祇达王花园的时候,但是,阿祇达王被魔王所蒙蔽,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结果三个月都没有派人去供养佛陀及比丘僧团。佛陀进退两难,因为已经答应这个国王前来应供,也不能出去托钵。结果在这个花园当中,有一个养马的马师,他把他的马麦,养马的马麦,拨一半来供养佛陀跟大众师,这就是佛陀的余报。因为佛陀在过去生因地的时候,曾经用恶口说:你们这些出家众,不事生产,只有资格吃马麦!以恶口来毁谤出家的比丘,所以招感这个果报。

    最后的总结:汝教世人修学大乘三摩地,从前面的不淫、不杀,到断偷心,是先佛世尊第三个决定、不可改变的、清净明确的教诲。在这段经文,佛陀为了要让我们舍弃对三界果报的贪求,提出了烧身、烧臂供佛的思想,我们作两方的说明:

    第一、为什么烧身、烧臂能够消业障呢?

    业障不是心里的事境吗?为什么跟色身有关系呢?蕅益大师解释说:所有的罪业都是依止色身而起的,一个人会造杀盗淫都是跟色身有关系;过去我们依止这个色身,生起一念愚痴颠倒的心去造罪,现在还得要依止这个色身,生起忏悔、发愿的心,来燃身燃臂、来消这个业障。所以在燃身、燃臂的时候,在点戒疤的时候,是要发愿的──菩萨是看未来,过去的不要谈了,从今以后我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他在燃身、在身体痛觉现前的时候,来激发菩萨的愿力,这时候念念的发愿…就把这个罪业给消掉了。

    第二、关于燃身供佛这件事情,我们要量力而为。

    诸位如果看《瑜伽菩萨戒》,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瑜伽菩萨戒》它都是为凡夫来宣说的,只有一两条是为加行位的菩萨宣说的。但是《梵网经菩萨戒》就不同了,《梵网经》有很多是为法身菩萨宣说的,所以有些我们只能够随喜赞叹。比方说:我听一个长老上课时,跟我们教诫说,说:在埔里有一个比丘,他就是燃身供佛,他用油布,把全身缠起来点火燃烧,那是几年前的事情,结果烧到最后的时候,他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个痛苦,哀嚎大叫,在大叫中死亡。看这个情况,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们在看《梵网经》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你要了解你的定位,菩萨有凡位的菩萨,有圣位的菩萨,有法身菩萨,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资粮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内凡加行位,然后还有所谓的通达的法身位。

    印光大师经常提醒我们──你不是法身菩萨,不要做法身菩萨的事情;你是小学生,你一定要去做大学生的事情,这不对!

    诸位要知道──我们的菩提心有两种:

    第一个、愿菩提心:翻阅《梵网经》…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类似这种思想的,我们是随喜赞叹,先成就意乐,叫愿菩提心。有些戒法你必须要做到,有些戒法你是随喜的。比方说烧身,把身体烧掉供佛,这个我们现在只能够随喜,因为你要假借色身来修行,我们只能够取其精神,你凡位的菩萨,你的色身一烧了,你就完了!而且你一旦痛苦、产生瞋心,可能会触动我们的罪业,而堕落恶道,非常有可能。

    三昧之本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最后佛陀对于我们菩萨道其心不贪的标准,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要不贪呢?

    因为它是修学三昧的一个重要根本。说:假设一个人,他修学禅定,但他不断偷──对三界的果报、自己的眷属、自己的色身,非常的贪求,即便他做很多的定课,也修很大的福报,但这个人怎么回事呢?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一个人,用水去灌这个漏巵;巵是一种装水的器具。不幸这个器具底面有破洞,(漏就是有破洞),那么你不断的灌水,下面不断的漏掉,所以你希望把这个水装满,纵经尘劫,终不可得。以下讲出:

    成就舍心的方法──我们从这四点来培养菩萨施舍之心:

    一、从一个出家众来说是衣钵之余,分寸不畜,除了你日常的用品、衣钵之外,其它的东西是越少越好;有多的东西,不要去积存,尽量舍给库房;别人所供养你的饮食有剩余呢,施给饥饿的众生,就是舍掉这些身外的财物。以下舍掉内心,通于在家、出家。

    二、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首先,舍掉我们的慢心──在大众当中,你能够合掌顶礼大众,来培养我们的谦卑。其次,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人不同意我们,捶打谩骂,我们把他当作消业障想。

    诸位受菩萨戒,你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个高慢,第二个瞋恚。

    不是所有的烦恼都会伤到你的戒体,不是的。比方说:你稍微贪爱一点,你说你这个人喜欢喝茶叶、咖啡,乱不了。但是你对于高慢跟瞋恚这两个烦恼,你要注意!你研究菩萨戒你就知道,这两个直接伤到你菩提心的根本。为什么?因为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不忍众生苦。当你的高慢心跟瞋恚心生起以后,众生不敢靠近你了,你跟众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你的菩提心当然就失掉了。这两个烦恼是菩萨道的大忌——慢与瞋。

    诸位看看菩萨戒──这两条戒佛陀制的很重,只要跟瞋、慢有关系的。尤其是瞋心──在菩萨的瞋心当中,别人刺激你,你发脾气,佛陀不怪你,第一念不怪你,但是时间久了,你念念不舍就开始结罪了。

    你无法不发脾气,因为修养不好,但是你不能让瞋心在你心中不断的停留!

    就是说:你的戒体一定要产生观照力,一个菩萨你完全没有自我反省的力量,你菩萨戒的戒体就守不住了。外境刺激我们,我们直觉的反应,这个不能怪你,第一念真的是不能怪你,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续,你戒体的观照力没有生起,就开始结罪了。有关瞋心的罪,菩萨戒制的特别重,你不能让它相续。

    三、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这个我们当然是随喜,我们能够舍离色身的财物、内心的憍慢跟瞋恚,乃至于身肉骨血都能够与众生共同享用。

    四、最后要舍掉──对于佛法的执着。前面是舍掉财物、内心的烦恼,这里舍掉法的执着。说:不要将如来不了义教…──佛陀说法有实法跟权法:

    实法──就是佛陀他内心想什么,就讲什么;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真实的知见叫佛的知见。

    权法──就是佛陀本来想要讲这件事情,但是外在的环境不具足,你讲了之后,他得不到好处,所以佛陀只好──施设方便!比方说:佛陀在戒律里面,佛陀允许出家比丘在佛世的时候,吃五净肉。说,欸!为什么不能吃肉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可以吃。那你是执取方便法不放,那是因为佛陀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满地石头,长不出蔬菜,所以佛陀用神通力变现出来的。佛陀这样讲,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他不得不为实施权。佛陀为了要顺从环境的因缘而宣说不了义教,我们到了后世,不能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知见,甚至于以这样知见去误导后面的初学。要能够用一个更开阔的胸量来修学佛法,我们就容易通达真如三昧。最后总结:能如我前面所说的,是一个正法眼藏──正知正见;如果相反宣说,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见。

    我们从整个经文的结构来看──

    佛陀的其心不偷,就是慈悲喜舍的舍。一个人你有慈悲心不难,你起欢喜心也不难,但是你要舍得下。忏公师父讲到菩萨道的精神,他提到一个思想:

    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你要修舍心,你要先从学吃亏着手。

    学吃亏就是──你付出的多,但是你得到的少!

    我们现在人的思考都喜欢──我付出的少,得到的多!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思考模式里面,你觉得:我为人人是对?还是人人为我比较好?你的思考模式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命。如果你认为:我是相信我为人人是对的,你这个人的生命,是往上在走,你的福德智慧往上提升;如果你深信:人人为我是对的,那你来人世间,是来消福报的,你是往下堕。

    我们可以做得不够好,没关系,但是我们的方向不能错!

    我们要建立一个知见叫认清路头──就是:我这个人还有习气、还有烦恼,但是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要读圣贤书?就是确认我们的目标,你的目标正确了,虽然我们还有一些习气,但是不管怎么样,你总会慢慢、慢慢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如同:大海里的一条船,风浪不断的击打,波浪汹涌,但是你有你的方向,即便刚开始有点偏差,但是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往这个方向在前进。

    你要建立一个牺牲奉献的精神,就是学吃亏,这就是舍心啊!

    你在今生当中──你对佛教、对众生的付出比较多,你得到比较少,但是你又是心甘情愿,那你今生的福报,是向上在提升的。所以我们看这个盗戒,除了表层的规范之外,你要明白佛陀那个深层的精神──舍心,要把它的精神读出来,你才能够知道未来的一个修学方向。

    好,我们先休息十五分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