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81 第一八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81 第一八一章 (第3/3页)

罚措施是很好的,这是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保障。

    但朱瞻基敢罚,三杨他不敢啊。三杨选择降低保举制的存在感。

    正统2年,停止“保举”知县

    正统5年,停止“保举”知州、监察御史、给事中。】

    杨士奇忙道:“这只是推论啊!也没有史料的支撑,怎么能说我是不敢呢?”

    “但这朝政一天天的就败坏了下去,你还向王振委曲求全!”茹瑺忍不住哼了一声。

    对着这太前辈,杨士奇也只能喏喏连声:“这王振的事情,前面说过,也不一定是真的……”

    反正叫王振这名字的,在他未来人生中的,已经被拉黑了!

    【正统7年,有人要求恢复保举县令等。堡宗以过去保举徇私者多,方才委任吏部行之,拒绝了。

    可见君权弱势时,这种非常薛定谔的“保举制”弊端就根本压不住了。不得不重新仰赖正常的官僚体系。

    堡宗的政治水平,和力挽狂澜是根本沾不上边的,所以他亲政以后,追责也没落实,保举制的消极面压过了积极面,一路滑向了深渊。

    景泰没有好转,天顺以后保举制基本名存实亡,相反,部推、会推、廷推等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朱棣两眼一黑:“算了算了,也算是这堡宗为数不多的自知之明了!”

    老朱也心有戚戚焉:“这要是再搞个保举,宦官的起来了,王振才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吧。”

    【这些选官方式都是建立在“保举法”先行获得高级官员选拔权的前提之下。

    逐渐由1个人当“举主”,发展到很多人举主,发展到开会推举。

    再后来,是高级官员们自己选出三个名字,提交给皇帝做判决。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廷推”。

    廷推等制度并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力。belike摆宗他想摆,

    官员们27年提交的人选,29年才批,官员们毫无办法。

    明末,槐宗一度想要恢复保举法,但又没准备恢复严格追责制。

    那就是他一上吊,我们就会发笑的永恒笑话了。】

    大家已经迅速理解了那个bug。

    “廷推推上去的人,如果皇帝不喜欢,皇帝可以否决,然后再让他们推新的人。这样只要一直否决,最后大家还似乎得顺着皇帝的心,选出他想要选的那个人。”

    有个皇子在人群里振臂一喊:

    “第一责任人制,让皇帝负责!”

    艹!

    文官一般不骂街的。

    这时候他们忍不住骂了一声。

    鬼才!

    【4,急选制

    建文3年7月,朱允炆规定,若有急缺,就在非选官之日选任官员,把档案在选官之日用印收藏。

    把原本一个月统计一次缺官,改为3天一统计。

    它基本上和成化年间成熟的“急选”相雷同。

    亦是所谓:“长期以来,明廷的部分行政惯例呈现出向建文改制回归的趋势”的另一项铁证。】

    朱允炆终于欣慰了:“大明也有我的一份苦功。”

    【所谓急选,就是朱允炆意识到,定期举办的“大选”并不足以满足国家的选材需求。很多官职等不了人,需要星驰赴任。

    比如说递运所一类的中下级亲民官,早一天到,早一天惠民。

    一些上层高级官员,长期在京城久候是浪费人材。甚至可能会“心生怨怼”。

    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曾上书,京城常有放高利贷的、诈骗的。候任者常常困于伙食费,90去借贷了……(朱允炆制定了在京侯缺的官员可以登记后回家等的新政策)】

    大家现在已经对这高利贷很敏感了。

    “高利贷?诈骗!这背后不会有什么王公贵族在参加吧?还没同朝为官,就盯上了人家的钱包!”说着,老朱怀疑的目光,看向了在场的武将们。

    武将们心中很委屈:

    明明未来文官们的贪污事也不少,怎么就盯着我们看呢?

    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也觉得……

    这好像是自己会干的事情……因为比较简单……

    老朱哼哼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他大笔一挥:“改,照着改!”

    朱允炆弱鸟落泪:多久了!多少次了!我终于有一个政策被如此迅速又不带任何负面的完整继承了吗?就连那僧道田的事儿,爷爷都没如此斩钉截铁呢!

    【考虑到成化搞急选,也是为了收拾类似“荆襄流民”,各地民变频频的糟糕局面,统治危机加速了急选政策的成型。

    ,朱允炆的最大动力,可能还是他叔叔带来的。】

    朱棣想说话。

    朱允炆也想说话。

    然而大家齐声道:“别说了,我们都懂,互相成就了!”

    【急选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是清朝“月选”制度的源头。

    干部队伍越大,急选的重要性越突出。(摆宗pass)

    朱允炆这项改革,做的很好,咱们现在,也是尽可能的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下,缩减行政周期,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朱棣把它改回去,是真的在开倒车了√。】

    这是什么?

    这是三连快乐了!

    朱允炆快乐得就像一只要飞上灵堂柱子的小鸟。

    朱棣在旁冷静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考核机制。

    旧:在外官员三年考满,均要前往京城核验。

    新:送成绩册,人不必到场。

    旧:在外吏典需要赴京定期考试。

    新:第一轮在本省,由布政司+按察司一起考核。考不过下调至未入流衙门。第二轮再去京城考。

    旧:地方官员三年考满,要写一个纸牌,上面注明“我都干了啥“,好的坏的都要写。

    新:太繁杂了,只写“我干了什么好事“即可。

    旧:各杂职官员三年考满赴京核验,9年通考。

    新:有人认为这些官没啥东西可写的,所以3年考试那次填写“我都干了啥“,9年再通考核验。

    ——总结:简化了考试步骤。】

    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不对吧,哪里只是简化!这人不到场,只送折子,我都没办法和他们御前对奏了,这岂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欺上瞒下的概率大大增加?”

    他这样生完了气,犹嫌不足,越想越气。

    “还不让写全,只写好的,你的眼睛有那么精贵?多看几行字能累死你?何况累的也未必是你!吏部——”

    他剑一般的目光,准备凌迟吏部尚书!

    扫了一圈,没找到。

    于是找了未来当吏部尚书的茹瑺,狠狠道:“你在建文朝,也干过吏部尚书,你说说,你的眼睛是不是已经昏花了?多看两行字,就累得不行了?”

    茹瑺:“……”

    茹瑺汗如雨下。

    “臣,臣可能去对付太子了……没来得及看到这些事儿……”

    老朱冷哼:“第一责任人制!”

    【旧:在外按察司、监察御史等考满时,注明“追赃“、”处罚“之事。

    新:写打击贪官,宣扬教化等事迹。

    旧:巡检三年考满,按“抓捕盗贼”数量多寡来算绩效。

    新:以安民为主,不拘数量,无盗即可。抓不到算不称职。后综合州县地理位置,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旧:水利等地方部门官吏,三年考满,九年通考。

    新:参考仓库官,每年考一次,参考账本进出明白与否。(有人认为他们的坏都是oney引起的)

    旧:仓库官员,收粮>1k石,升职;0~1k石or不识字or私自使用笞刑,不变;贪污的or私自使用杖刑的,降级。

    新:1w石,升;1k~1w石,不变;0~1k,降级;

    笞刑50下or杖刑者,定量考核结算后降一级。不识字的,革为民;

    ——总结:用调整考试方向的办法进行引导。】

    老朱更加不满了:“他说无盗就是无盗?赃款没有收到,罪犯没有抓到,用什么确定他说的是真的?”

    老朱气的抚胸。

    “还有这一万石,你那一朝的粮长们是特别能收粮吗?比我那时候丰衣足食了十倍啊,咋滴,我一死,地肥了十倍是吧?咱的身躯滋养了那大明的全土地是不是?”

    大家突然t到了一种全新的祥瑞……

    朱允炆:“……”

    哭哭。

    我果然快乐不过十秒钟。

    【旧:学校生员,入学10年以上,无法通过考试,赴京发充吏役。

    新:不分入学时长,不必赴京,考不过就发配。

    旧:首领官(就是照磨那种)在任三年、九年考满,没考过的发充吏役。

    新:不拘年月,只要不称职,都发配。

    ——总结:蛀虫,不是很想养。】

    大家:“正确的,中肯的。包括前面的仓库官,他估计也是不太想升的。”

    【旧:官员的女眷可以有同品阶的诰命or敕命。在京四品以上实授(发钱)由皇帝定,五品以下,试用期1年考满通过可以实授。

    新:都要考试。

    ——总结:弹性奖金全都折算为绩效奖励。】

    “阿这……”官员们,“冷冰冰的文字,冷冰冰的皇孙……”

    老朱心里觉得:这倒有点道理,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觑了觑大家惨淡的脸色,他决定暂且不说。

    【旧:实习监生,实习期3个月,相关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分勤劳、平常、才力不及、奸懒四档。

    勤劳,录用;平常,实习;才力不及,回去读书;奸懒,充吏。

    新:实习期改为1年。分上中下三等,取消发配充吏。

    ——总结:大家庭里的人做什么打打杀杀?宽容!】

    “都奸懒的人了!你还不给他一点向上的动力!”老朱骂道,“你这样宽容,才是耽误了他们!”

    朱允炆忙道:“这下等是回去读书,结合上一条,我也不养学校里的闲人,所以他们最后应该也是会被打发走的……”

    大家:“……”

    还给你圆上了这逻辑!

    【旧:儒学老师,九年考满,参考上司的评语+学生科举升学率。

    0升学率需要把以前工资全追回+充军,可宽宥3年,再教3年还是0的,不再宽宥。

    新:仅看升学率。0的发往边疆教学,给一半工资。

    旧:儒学遇缺,有备考举人来应聘,有什么空缺给什么,都按最高等的“教谕”工资发。等教出来的学生出息了,授予“教谕”职位。

    新:29岁以下应聘举人,按他应聘岗位工资给+包伙食费。

    3年后他本身考中,学生也中乡试,就授予他比正常新科进士高一品阶的官。

    他没考中,学生中了,授予当时应聘岗。

    都考不中,俸禄减半。

    ——总结:这是除了仓库官外,唯一有量化考核标准的岗位。两任统治者都想给福利吸引人才,却有着各色各样的抠门。】

    “这做官品阶提升一阶,对老师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爹给他们工作时候多发工资也是不错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定……”朱棣说,“我们要重视教育,不妨两相结合。”

    朱元璋撇撇嘴。

    心中虽然有些肉痛,但也觉得,这确实应该出出血。

    【以上是朱允炆所有考核策略。

    相信友友们也注意到了,看似改革了一大堆,仍然没能t什么叫“考满”。

    哪怕是朱元璋,他原本设计的制度也充满了问题。

    “奸懒”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

    最贴近民众的杂职官们,怎么会出现“三年报告”没东西可写的情况?

    朱允炆为什么会认为官员们的“三年报告”太繁琐,只需要看只看功绩栏即可?

    朱允炆在本就不客观的考满制度上雪上加霜是他有问题,但这个制度的底色就不太对。

    朱元璋、朱棣勤政,努力的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各种主观题,那是他们牛逼。

    他们不能要求所有干部队伍都牛逼,那就只能向量化标准靠拢。】

    已经被剧透了考成法的朱元璋点头:“咱知道,定死线,做不到的就嘿嘿嘿——”

    他不禁邪恶一笑,结果看到大家脸色惨绿、如丧考妣的模样,有些良心发现,又说道:

    “放心,咱也不是什么魔鬼!肯定先处罚领导。”

    郁新、茹瑺瞳孔地震,摇摇欲坠。

    傅友德、郭英、耿炳文等,也感觉自己未来不太美妙……

    考成法就罢了,竟然还和第一责任人制结合。

    这个大明太恐怖!

    【朱元璋也知道这种硬性指标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要求地方警察以“抓到多少人”为考核条件。

    但他还是没能想到,如何在所有岗位找到这样的“硬性指标”、“量化标准”。

    硬性、量化的考核就像一场定期在官员队伍内部举办的“科举考试”。

    我们对科举制度的意义耳熟能详,它冲破了世家门阀和贵族们垄断统治的樊笼。

    那完善的考核机制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它是砍向浑浑噩噩的旧时代官僚体系的一把利刃,戳破了他们冠冕堂皇、虚伪粉饰的臭皮囊。

    都要和既得利益者做斗争,科举实施有多难,考核制度的完善也会有多难。

    没有舍身为公的无上勇气是绝难举起那把刀的。

    “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

    摄宗清醒的意识到这点,并以非常之毅力,以身前被千夫所指和身后陵寝难安为代价,稳稳举起考成法这柄利刃。

    他说:“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

    他就是要当刽子手!

    向贪官行修罗事,为百姓证菩提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