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卷第十八章(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卷第十八章(上) (第3/3页)

解,不是我不主张反左倾,而是怕伤了新班子。我借用小舟哪三句话,来概括当前形势,两种不同的意见,就剑拔弩张,大有分裂之势。主席言下之意,是要适可而止,以免造成分裂。

    “主席,您退归二线,少奇他们在前台指挥,如果对所犯的错误轻描淡写,他们怎么会吸取教训啊。您多次问我,为什么要浮夸?为什么要说假活?浮夸的人,说假话,报假数字的人固然可恨,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李锐为周小舟揑了一把汗: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直言不讳“犯上”?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脸色凝重,重复了这一句话,李锐的心快跳出胸膛…然而,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不但没有训斥,没有怒吼,反而站了起来,换了个坐位,与周小舟并列地坐在周小舟旁,期待地和颜悦色地说:“小舟,你接着说。”

    “主席,您还是有必要让他们听听群众的呼声,这样对他们更为有利。”周小舟建议说。

    “小舟之言甚是,主席呀,您不必顾虑,让少奇接受一点责难,并非坏事。吃一堑,长一智。让他历练历练,最多只是晚点到站,有您为他把舵护航,翻不了船,也改不了道。只要少奇同志有雅量,人家提的意见,能照单全收,勇于改正。大伙肯定会心平气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什么问题都好办了。”李锐见机会难得,适时跟进,向主席进言。

    “周贵,你的看法呢?”问。

    “主席,少奇同志不是己经表过态吗?他说,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说透。讳疾忌医不行,熟视无睹更不行。我们提意见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为的是国泰民安啊!”周贵说。

    “对,对。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新的团结。这就是这次会议的方法。”自言自语说了一遍,一拍:“谢谢秀才们提醒了我,你们都回去读点书吧。”

    七月十二日晚,周小舟去176号看望彭德怀,想把的态度告诉他,他总觉得自己资历不深,位卑言轻,自己的话,主席可以听进去,但不一定能产生震撼,达到效果。如能有彭老总这样的重臣发话,主席就不至于掉以轻心,肯定能继续拨乱反正。那将是国家之幸,苍生之幸也。当他与彭总谈到粮食问题时,小舟承认:“周贵告诉我,我们去年的粮食造了假,是压出来的。一次上报说粮食数容不落实,第二次上报又说不落实,连造了几次数字,下面干部就摸清了一个底――要虚报,不要实报。”

    “乱弹琴!只能有多少,报多少。不能虚报,也不能少报。怎么能这么胡来呢!”彭德怀一听弄虚作假,愤怒起来,恶狠狠地说道。

    “做不到,上面压力太大。”周小舟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他谈了自己一些体会,从去年湖南省被迫插“白旗”,到今年插“红旗”的广东,河南,湖北反倒向湖南要粮食,要猪肉,要肥皂…吹牛皮、放卫星、假数字、瞎折腾,哪样都能害死人!他又谈了上个月三十天内私访了十五县市的湘西之行,在慈利五天内散了三千多个食堂,社员们拍手称快的故事。

    “现在农民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就要大锅大灶,烧柴禾也不节省,劳力也不节省。自家小锅小灶,妇女,弱劳力都可以烧火煮饭,现在非要强劳力不可。家里要点热水也不方便,群众对公共食堂有意见。”周小舟说。

    “这些问题,你应该向主席反映一下。”彭老总建议道。

    周小舟将十一日晚上,他和李锐,周贵应约去“美庐”与主席谈话的情况说了一遍,接着建议:“彭老总,我们都是忧国忧民,才会心急如焚,向主席坦露真言。好在这次主席能听得一些不同的意见,您也找个机会向主席当面谈谈吧。”

    “我这个人说话时,口无遮拦,又直又冲,还是给他与封信,好把握个度。”彭德怀最后说。

    七月十三日,对周恩来,杨尚昆说:“你们哪个五人起草小组,只打雷,不下雨,我提议增加陆定一,谭震林,陶鲁笳,李锐,曾希圣,周小舟六个人,成了十一人起草小组,限两天内拿出初稿来,早点形成文件,早点让各洞神仙回府。”

    彭德怀得知不久就要散会,再不写信,就来不及了。七月十三日晚,他连夜起草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即后来被称之为《意见书》,约3500字。)

    为了尽量使用词不过尖刻犀利,彭德怀三易其稿,鸡呜四更,方才如释重负,和衣而睡,次日,亲手交给了主席。

    七月十四日,《纪录》初稿凌晨出了清样,当日如期印出,送毛主席和常委各一份。

    十五日,继续讨论《纪录》。

    十六日,批示:将彭德怀同志的信,冠以《意见书》为名,印发与会同志讨论。对彭德怀说:“信中大多都是真话,足令我们这些执政者深思。”讨论中,周小舟第一个发言,表示赞同彭老总的观点,信中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可靠。这封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省和重视。各组多表赞同信中观点,也有少数人表示反对,如柯庆施等,更有部份人持观望态度。(本章未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