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曼陀罗花前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章曼陀罗花前传 (第3/3页)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相传开在“沧海”。

    注释合集:

    句芒(注一):《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蓐收(注二):《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祝融(注三):《山海经.海内经》: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

    夸父(注四):《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天吴(注五):《山海经》载:“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黄。”

    帝江(注六):《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烛九阴(注七):《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应龙(注八):“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无角的叫虬,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螭龙,螭龙是指黄色的无角龙。有翅膀的叫应龙。

    烛龙(注九):应龙的异种,八荒火龙是烛龙的后代,八荒火龙只是承继了烛龙的一种属性。一说“烛龙”乃是“时间祖巫”之弟子。

    又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归墟(注十):摘自百度百科,并不代表《诛仙后续》的观点,仅供参考。

    文献记载《山海经》提到归墟是"少昊之国",而少昊的神格尽管复杂多变,主要则是东方夷人鸟图腾部落的百鸟之王。他有"金神"的成分,但以"海神"为主。特别是在仙话化的神话中。晋代人所叙说的有关少昊诞生的事迹很能说明问题。相传,少昊神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沧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

    金神位于西方,而海神则位于东方,于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话地名上,这些二重性同样有所表现:昆仑之墟和归墟的"墟"字,义正相反。《说文解字》释墟为"大丘也",这是墟的原始义,与昆仑之墟正相契合。但墟还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义(见《康熙字典》)。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中国上古神话从字里到行文,从情节到角色的普遍特征。

    与此发展近乎同步,成书于晋代、托名于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作了更详尽、也更富仙话色彩的报道。根据这篇报道,归墟距离中国更遥远了,它随着更为奇异的梦幻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了。此外,海与山的合流,成为归墟神话的新特质。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平空耸起了"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

    据晋人记载,有一天,仙山的居民对大环境的游移不定切感厌烦,他们向宇宙的至上之神集体投诉。"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宇宙东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禹强(禹强的鸟身表明他的东夷渊源,这与少昊神的东方要素是一致的)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山基,稳住了五座神山。它们受命六万年轮换一次。此情此景,与"鳌鱼负地"和"鳌鱼眨眼"的神话相参证,可暗示"神山"即大地的原始观念。负山,实为负地。这样看来,在归墟神话的仙话化了的身影后面,可能隐藏着较昆仑神话更古老的创世神话的遗绪。

    古今中外的传说对照

    归墟中的巨神与张华所引《河图玉版》里巨人的高度不约而同。这个充满戏剧性的神话,与其说是摇曳着古史的影子,不如说更像许多科幻小说描写的"星际战争"。岱舆、员峤的"沉没",很像星际战争中"星球的毁灭";而那些善于飞行、极为长寿的远古居民与现代人关于异星的高级智能动物的想象,也不乏近似。在希腊,公元前就开始流传一个"大西洲"的传说:大西洲的居民创造了远古的史前高度发达的文明,但由于他们过于自信,而道德上又丧失了自我约束,终于被上帝毁灭。大西洲也随之悲剧式地沉沦下去。

    把岱舆、员峤两神山沉沦的神话与大西洲作一比较,即能发现它们有四点相近似:(一)地球的圆形决定了在中国"极东"的归墟很可能与希腊的"极西"大西洲在地理上同点;(二)两地都是海洋包围着的岛屿;(三)两座神山与大西洲最后都由于上帝或反上帝意志的力量沉没在汪洋之中;(四)两地都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后消失。但它们也有两点相异:一、上帝的作用截然不同,在希腊他是文明毁灭的因素,在中国则相反。

    二、大西洲的传说富于二元对立性,如人文主义与宗教精神的冲突;而归墟神话则更多流露了在多元间求和谐的倾向。这体现为多个原始形象(如十五头巨鳌、人面鸟身的禹强、龙伯巨神族等等)的存在,以及最终对宇宙至上神所涵有的救世功能的信赖。

    综合而言,在归墟神话和大西洲传说表层相近似的影子中,透露了并不相似的民族精神。

    归墟的象征意义

    综合而言,在归墟神话和大西洲传说表层相近似的影子中,透露了并不相似的民族精神。

    海与山在归墟的这一心理性(而非地理性)的合流,是上古时代东(归墟之海)西(昆仑之巅)神话合流的表征之一。它的存在,与少昊神兼为东西方主管大种的双重身份,有惊人的暗合。这里的奥妙,发人深省。海与山的合流,与渤海之滨的奇幻雾景即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有一定关系。自然现象的无常变异启迪了神话的想象,使之具有宇宙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