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四十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四十章 大结局 (第2/3页)

些跟不上了,二来太大的领土在管理方面也有些问题,比如南洋那里,就有人想要划地为王,只可惜还没等他们发动,就被锦衣卫察觉到了,然后就是大军的清剿,而且对于这样的分裂势力,周重一向是心狠手辣,每次都是血流成河,这也极大的威慑了那些野心家。

    随着儿子朱载垣的成长,周重也在慢慢的放权,毕竟相比之下,他的长子才是大明合法的继承人,他可不想因为皇位而让儿子对自己产生怨恨,甚至发生父子相残的惨剧。不过周重虽然在放权,但他最后却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限制皇权。

    皇权是个很危险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大明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整个国家的安危都系在皇帝一人身上,若是遇到一个英明或平庸的皇帝,对于帝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甚至一个发皇帝会让帝国更加兴盛,但若是遇到一个胡作非为或昏庸无道的皇帝,那对整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历史上无数次的教训告诉我们,皇帝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想要改变皇帝对帝国的影响,就必须削弱皇权,只有皇帝手中的权力变小了,那么他对帝国的影响也就变小了许多,哪怕是遇到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对大明所造成的伤害也是有限的,而想要限制皇帝的权力,周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内阁。

    当年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之位,将大小政务都一下子揽到自己身上,可惜皇帝不是超人,他也需要一些人来分担自己的政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内阁就出现在,而且慢慢的形成完备的内阁制度,可以说内阁已经完全的替代了原来宰相的位置。

    皇权与相权向来都是相辅相成却又相互牵制的,朱元璋的无心之举,把相权分担内阁的几个大臣身上,这样就不用担心朝中会有权臣出现,而且内阁可以承担更多的政务,这也从皇帝手中分去了更多的权力,当年正德不理朝政,大明依然运转如故,这些都是内阁的功劳,而想要限制皇权,内阁就是最合适的工具。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开始制定一部最高法,将皇权与相权做了明确的划分,其实这就是一部宪法,而且在督察院的地位提升之后。大明的司法已经从行政中独立出去。所以这部宪法的出现。不但限制了皇权,同时也让督察院有了限制内阁权力的正式工具,但是督察院同时又受到皇权与内阁的双重制约,三方制衡之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固关系。

    有了这部宪法,就可以将皇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当皇帝想要违反宪法之时,内阁有权驳回命令。这点也是内阁对付皇权的老手段了,只是现在被正式写进宪法,使得内阁可以有法可依,至于都察院,则可以监督皇帝对自己权力的使用,若是违反宪法,同样会被都察院所告诫,甚至对皇权做出限制。

    为了使宪法具有权威性,特别是对皇权进行限制,仅仅只靠内阁和都察院还是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大明的所有军队都受到大明皇帝的指挥,但这一切是在皇帝没有违反宪法的前提下,若是皇帝违反宪法指挥军队,特别是用武力威胁内阁和都察院时,军队将暂时脱离皇帝的指挥,这点也被周重写进军校的校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