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八章 时日无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九十八章 时日无多 (第2/3页)

地熟悉“元帅府”的各处地形,尽快熟知府中的各种人物,也方便更好地保护“元帅府”。

    陆冠英、李志常和武南天三人,更是分成了三波,每人值守四个时辰,确保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人在统领这些“虎贲军”。

    “殿下,您收这两百名弟子可是神来之笔啊,以老朽看,过得三五年这帮小子恐怕都不弱于军中的悍将啊。”

    赵汝述是知道的,为了培养这帮人,从他手中支取了多少财物,这份投入,比起那些名门大派,也不遑多让。

    “没办法,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这里边倒还真有几个苗子,好生培养也许会能有几个不错的帮手。”

    “殿下,既然这两百人已经算是您的弟子,老夫看就不能统称为‘虎贲军’了,应该再另起一个名号才是。”

    旁边的老程珌,吧嗒了一口酒道。

    关于这个问题,黄蓉也曾经向郭默提出过,郭默却一直没想好。

    叫个什么机构的名字,显得很是生分,要是起一个门派的名称,却又有些格格不入。

    “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建议?实不相瞒,在下一时也没想到太合适的名号。”

    郭默亲自给二老满上,既然这二位当面提出来了,或许已经成竹在胸也说不准。

    “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已经二十二三岁,年龄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好好培养几年,至少能够替殿下效力二三十年。”

    “但凡君王禁卫,皆是忠贞悍勇之士,殿下又是武学奇才,亲自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整体实力也会远超前人,因此不好延用前人的名号。”

    “周天子时,就有‘虎贲’一军,如今已经被我所用。汉时是为‘羽林’,隋朝的‘十二卫’,唐朝的‘左右卫’,到本朝更名为‘禁军’。”

    “这些往往都是数量庞大的,且以军队形式出现的,而殿下培养出来这些人,一个个更是文武兼备之人,老朽有一名号相赠‘锦衣’——”

    赵汝述调了半天书袋,最终说出“锦衣”二字。

    郭默的眼睛顿时就放大了,“锦衣卫”吗?

    “殿下,莫非觉得老赵所提名号不合适?”

    见郭默久久不曾言语,一旁的老程珌也放下了碗快。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锦衣”这个名号,是老程珌和赵汝述共同研究出来的,本想着跟郭默一提,对方就会接受的,没想到都半天了,郭默还在犹豫。

    难道,这个名号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他们怎么会想到,郭默在考虑这个名号给予后人的印象和影响。

    “也没什么不妥,横竖只是一个名号罢了,就按照二位所提安排吧,不过这两百人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每日的训练,和保护整个府邸的安全。”

    不好的名号,也都是人为给搞坏的,郭默有信心“锦衣”在他的手上,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真到了那一天,自己要离开朝堂了,大不了将“锦衣”拆散,甚至直接转化为武林门派也未可知。

    “殿下,杜安抚使送来一份奏报,我想殿下应该很感兴趣。”

    老程珌从袍袖中抽出一份奏报,笑呵呵地递给了郭默。

    这个杜杲挺有意思,原本他的官衙是在洛阳城里的,郭默落脚洛阳城这两年,杜杲却很少在洛阳城里待着。

    总是在下边的几个州府熘达,美其名曰“视察”。

    这次借着“春种”的幌子出去了,这都快两个月了,现在落脚到了最后依附的许州。

    许州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来自于大金国,当然,许州的知州也是来自于大金国,正是耶律楚材。

    别说,这耶律楚材还真是一个实干的主,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他就亲自跑遍了新形成的一百三十多个村镇。

    出现在许州府衙的时间,比起田间地头,或者村镇搭建现场,那简直就没得比的。

    在这方面,耶律楚材倒是跟现在的杜杲很相像。

    因此,当二人在许州的地头碰面时,都是一副老农的打扮,当然周围也暗中有“岳家军”的勇士护卫着。

    毕竟,这几十万人都是从大金国过来的,万一出一点纰漏就后悔莫及了。

    郭默接过了老程珌递上来的奏报,原来这奏报的末尾,竟然是杜杲和耶律楚材的联名。

    其实,针对大金国的事情,郭默从内心里尽量避免让耶律楚材参与,不是对他的不信任,而完全是一种保护。

    很多人在面对故国时,或多或少地,总有一些感情上的羁绊在里边。

    大金国又要闹粮荒了,去年的冬小麦就没种上,本打算春耕的时候,补种一下其他的粮食,哪怕种些蔬菜也能缓解一些。

    可惜,去年的大饥荒,百姓们连粮种都吃完了,还拿什么来播种?

    老办法,继续向洛阳城的郭默求助。

    在“元帅府”里,又是等李莫愁生产,又是在忙着训练那二百个小子,郭默哪有心思管这档子事?就随手丢给了河南经略安抚使杜杲。

    杜杲也为难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自己还在为多开垦出来的土地粮种发愁呢,又怎么可能有余力去帮助大金国?

    就这样,大金国再次完美地错过了春耕。

    家中已经快断粮了,再过几个月的秋收,又没有半点希望,你让这些老百姓怎么办?

    于是乎,就产生了两大流向。

    郭默麾下这五州府之地是一个,很多大金国的百姓,已经带着仅有的粮食,拖家带口地向西而来。

    这是杜杲奏报的重点,现在的耕作水平,比起后世差得也太远了,又没有高产的粮食作物。

    最高产的,应当算是一年三熟的稻米了,这河南之地的气候和水分还不适应。

    去年接纳了近八十万饥民,已经算是河南五州的极限了,如果再来几十万人,不仅大金国元气大伤,郭默这边也会难受得要死。

    第二个流向,却是大金国南部的蔡州和颍州。

    去年,因为粮荒,大金的军队出现了逃兵。

    大金皇帝完颜守绪,趁机又裁掉了一些军卒,这些人就聚啸山林、落草为寇,盘桓在南部的蔡州和颍州一带的山区。

    完颜守绪也曾派兵过去征剿,派的兵多了,他担心汴梁城的防务出问题,派的兵少了,却又于事无补。

    来来回回三五次之后,双方也就没真正打起来,毕竟都是曾经的同袍,有些人还曾经是上下级关系,甚至是亲友。

    剿了几次,聚啸山林的金军弃卒草寇,反而“获得”了一些额外的粮食,队伍竟然也壮大了许多。

    就像到了今年春天,蔡州和颍州一带,大大小小的草寇竟然有三十多处,最大的三处兵力都在千人以上。

    他们之中,甚至有人偷偷派人联系在许州当知州的耶律楚材。

    郭默用三十万石粮食,换得一个耶律楚材的壮举,早已传遍天下。

    别的地方的人,不知道会如何评价此事,但是大金国的人,却有很多人在背地里给郭默竖大拇指。

    现在,粮荒眼看着要再次上演,很多百姓也提前自谋生路,甚至叫走了在金军中当兵的子弟。

    到处兵荒马乱的,光有老人、妇女和孩子,长途跋涉的总是会有安全隐患。

    于是乎,军中的子弟又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逃亡,甚至带走了配发的粮食、武器和战马。

    军中的将领也无能为力,只能一级一级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