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下里巴人 (第3/3页)
里的神色,他知道,继续下去一定有戏。
但是,孔子骞还是摇摇头,“算了,我知道,这只是感动而已,和喜欢无关,没必要的,我发现我现在好像爱不起来了。”
吴楚之闻言一怔,也只能摇摇头。
到底还是没走出来,只是封心期而已。
个人自有缘分呐。
一切的进展,只能看孔子骞后续的想法了。
车是包车,吴楚之让秦旭私下又给了旅行社的钱,将穷游方案改成了相对富裕的自由行。
同学一场,钱宽裕的情况下,无需计较什么。
有些人也能猜得出来,凯斯鲍尔这种舒适的大巴车以及后续的安排,可不是那点儿班费能解决的。
既然吴王想要低调,这种事情大家都是看破不说破的,也都知道,这点儿钱对吴楚之来说并不算什么。
其实每次班级活动,吴楚之的社团都会赞助一点,数额也刚好将班上贫困生的顾虑给打消掉,让人觉得很是熨帖。
锦城到峨眉山的车程也就两个多小时,不过他们的车却开了足足六个多小时。
无他,路上在乐山停着吃了四个多小时的小吃。
班级最后几顿聚餐为什么会有吃小吃这种充满了乡土下里巴人的项目,而不是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餐厅聚会?
吴楚之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够乡土,够下里巴人,够贫贱!
其实,在世纪初的时候,小吃并不贵,至少远没有十来年后那么离谱。
王志安的话,有些如同五谷轮回之所的东西,不听也罢,但是关于小吃的只言片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像胡辣汤、煎饼果子之类的小吃,很难说得上好吃,这些都是穷人果腹度日的食物,根本没那么讲究。”
这话听起来的确是有点刺耳,还说“精致性根本谈不上,艺术性嘛,就更没有了。”
他的论调,虽然极尽“挑拨”的言语,但他说的“其实大多数穷困地区的食物多如此,味道有特点,也有共同的文化记忆。”
这句话吴楚之还是非常认同的。
而且他认为,从以前到现在,的确国家在一步步地在富裕了,所以我们才有了消费升级这样的概念,如果放到这样视野看大环境,所有的传统小吃其实都是穷困地区的产物。
都说英雄不问出身,为什么我们又要歧视那些传统小吃呢?
况且它们真的就那么妥帖地几十年来,安抚着我们的胃。
美食家蔡澜最爱的是猪油饭。猪油饭真的也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穷人饭。
“在穷困年代,那碗东西是我们的山珍海味。”
一碗猪油拌饭加上一小碟的猪油渣,蔡澜将之列为“死前必吃”。
猪油酱油拌饭这种不起眼的吃法,真的是以前穷人家吃不起肉才想出来的法子,但其实因为单纯不做作,它才呈现饭的本身的美味。
回到煎饼果子和胡辣汤,所谓食物的味道,某种层面上,跟富人或者穷人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每个人童年和环境有关。
作为食物,精不精致,是否艺术,真的是在情感之外才考量的因素。
乐山,自古其实并不富裕,自然穷苦人家的小吃就会很多。
苏稽翘脚牛肉,让所有同学都竖起了大拇指。
传说在30年代初,那个时候老百姓民不聊生,贫病交加。
当时在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
此汤不仅防病止咳,还能治一般的风寒感冒、胃病、牙痛等。其间,有一大户人家把牛杂扔到河里,觉得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洗净后,放在有草药的汤锅里,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美。
因味道特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来饮者络绎不绝,没有座位了,有的就在门口的台阶上翘着二郎腿喝着汤,久之便形成了一个翘脚儿牛肉的别称,一直延续到今天。
老式小吃,几乎都要传达道德二字,多在说贫贱的故事。
过桥米线也是说在中状元之前,糟糠妻日日送饭,好吃的过桥米线保证夫君题名榜首,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羊杂汤据传是元朝太后在战场病重,被穷老妈子熬的杂碎汤治好后,流传下来的。
贫贱交、生死交被今天的人翻译过来就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因为有过些共同的经历,不管他一身有多少毛病,多下九流,只要相见,都会抛开世俗称斤算两的眼光,就是从心底往外冒的高兴、快活。
臭干子、羊杂汤、炝大肠、牛肉面,还有老友粉,其实都是朋友间的美食。
望着手里钵钵鸡的签子,看着周围一群无地可坐,只能站着吃,却依然欢声笑语的同学,吴楚之也笑了。
平行时空里,即使他功成名就后,每次吃这些不分层次大家一起过瘾的美食,他心里还会数一数思念的老友。
手机通讯录的姓名已经突破1000了,但这里有多少让他牵肠挂肚怦然心动,让他拉着手会流泪会大声笑的名字呢?
不过和谐的气氛,随之却被一阵吵闹声给破坏殆尽。
……
【推荐票】通道~
【月票】通道~
为您提供大神长卿还成都的重燃回首已三生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154章 下里巴人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