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四章 武科背后的各方谋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四章 武科背后的各方谋算 (第2/3页)

在他给杨宇卿的“计划书”了,他把其他杂七杂八的文学考核全都去除,只留了一本原先的武术理论教材——《武经七书》。

    并且建议之后对《武经七书》再做精简。

    考题也不要什么语言赏析、时局看法之类的,只考兵法。

    只要你不是什么榆木脑袋,这次武科的难度相比之前可谓是大大降低。

    这建议一经提出,首先就受到了杨宇卿的质疑。

    武科不选拔文武兼备的将才,转而专注不需要头脑的莽夫,这有什么意义?

    受限于思维固化和时代局限,杨文远知道,若是自己明说自己重提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层武官,这肯定不被任何人理解。

    杨宇卿不认同,那些诸如英国公、宁远侯之类的武勋大佬,肯定也不会认可。

    对此,杨文远另有一番解释。

    “武科为什么要选拔良才?

    不提难以找寻,就单论若是选拔出了,岂不是同我们武勋子弟争权夺利?”

    这一说法也是说到了武勋们的心坎上。

    他们之前也是对武科并不乐见其成。

    甚至在武科罢停一事上,他们也出了不少力。

    毕竟大周本就崇文抑武,军队里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武科和科举一样,最后都选出了大量武进士,那毫无疑问对武勋而言是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有了科举的前车之鉴,武勋们对于武科的看法,都是觉着还是罢停了好,免得丢了自家饭碗。

    而杨文远的观点就很新颖。

    不选良才,就要中低层的武官!

    这样一来,岂不是既能补充新鲜血液,还能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权力?!

    诸位军中大佬听到“杨宇卿的观点”,一时心里都有些动摇。

    “不懂谋略的武官天花板就在那摆着,很难动摇到我们的地位,诸位应当心里都明白。

    而且就算其中出现了一两个幸运儿,我们也可以通过联姻、收徒的方式将其纳入麾下,自然也能成为我们自己人。

    一代两代后,恩情自然消!”

    而这时“杨宇卿”再次抛出一个观点:

    “此次灵州之战,我们自家子弟肯定要大量参与其中,但若是有了新科武进士的加入,我们子弟的流血牺牲恐怕能大大降低!”

    此话一出,所有的武勋们都没了反对声音。

    这么多年的岁赐、岁币,还有伴随而来的文官嘲讽,武勋们心里都憋着气呢,所以灵州之战的旷日长久,和舍身殉国是可预见的。

    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但若是其中的牺牲能少一些,那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因此,武科重开的奏章当即上表。

    并且立马提上议程。

    而官家和文官们看到这份奏章,不由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看到最后的武进士官职,建议授予官阶:

    武进士——承信郎,从九品

    武状元——忠训郎,正九品。

    没了!

    没错,就这两个!

    选拔条件降低了,但同时官职也相应降低。

    还附带着一条立马入伍历练的指标。

    这与其说是重开武科,不如说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军队选拔。

    相比于募兵提了点档次,相较于原本武科则大大降低。

    对着这奏章端详了许久,诸位阁老们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犹犹豫豫讨论了许久,还是没得出个结果。

    不过最后看在是杨宇卿提名的份上,官家和文官们才应许。

    不过只答应明年先试行一次,之后再做打算,颇有些打发臭要饭的既视感。

    至此武科事成。

    明年科举殿试后,便开始加急办理。

    武科的具体考试日程还在商酌,不过大致框架已经确立。

    按照原本武科的模子,设立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核制度,至于教材书只有一本《武经七书》,还正在删减中。

    至于考试时间,则预定在明年冬初之前完成。

    一月一试,就武科来说时间很是充裕。

    只有贴合自身利益。

    任何看似不合常理的诉求。

    最终也能征得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这一场修改后的武科,渐渐拉开帷幕。

    ……

    杨文远告知王若弗这件事,其实也不在乎什么泄不泄密。

    毕竟等这段时间关于武科的具体章程确定好,朝廷就会开始对外放出武科重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