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差点雅过敏 (第3/3页)
价格只会更高。
不过除了张扬,在场的其他人,注意力似乎都在他送来的对联上。
一副七言的行书对联,写着:
【祖述家业先以敬让,覃思旧制稽之中和】
落款是“进之三兄大人正,叔平翁同龢”。
“翁叔平,这可是同光(同治光绪)年间的书法第一人,这些年他的作品可是愈发少见了。”
翁老先生摸着下巴上的胡须,边看边点头。
还是很满意的。
一旁的汪大师则在旁边附和着说两句:“稽之中和,应该是出自《礼器碑》,想不到翁同龢给家里人写家训,还要掉书袋。”
“哈哈哈,不然怎么说推广白话文很重要呢……”
两位老人从作者聊到用典、从书法聊到鉴藏印,最后,这样一副张扬半分钟就能看完的对联,他们愣是聊了半个小时。
但是在场其他人,都听得非常认真,包括张扬自己。
他忍不住在心里感叹:怪不得千百年来,文人对书画的追捧从来没有降低过,因为这里面的门道实在太多了。
两位老人跟做阅读理解似的,竟然能从中分析出,翁同龢在写这副对联时,深陷光绪变法的政治旋涡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的情绪。
关键分析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沈书语送上来的竹雕香筒,就没有那么多说法。
不过翁老爷子郑重其事的,把香筒摆在了自己的案台上,还是给足了面子。
看完两人的见面礼,既然都已经到了翁老先生的书房,当然要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收藏。
除了徐悲鸿的马,四面墙上还挂着一件八大山人(朱耷)的荷花翠鸟图。
是翁老爷子从霓虹买回来的,花了1300个W。
相比之下,郑板桥的竹石图都显得黯然失色。
“怪不得你要摆三幅徐悲鸿的马啊。”汪大师看着八大山人的画笑着说道,“我原本以为,你是想显得自己有钱,但现在看来,一副奔马图,怕是压不住这荷花翠鸟。”
“好啊,你竟然在心里编排我,罚你今晚多喝半杯。”
“哈哈哈,难道我还喝不过你?”
长辈之间聊天,张扬和沈书语除了会被突然提到,问一两个问题,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陪着散步。
直到夕阳落下,翁家的两个小孙子吵着要玩游戏,把几位长辈拉走了,张扬才有和沈书语独处的时间。
两人走出院子,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一直走到了海边栈道附近。
不远处的海边只有几位游客和一位海钓的钓鱼佬,环境很不错。
依靠着栏杆,沈书语主动聊起了之前未竟的话题:
“说起来,我还没问你,书画方面你一般研究谁的比较多?”
“我?”张扬转过身,背对着海风回答说,“我其实研究不来书画。”
“只会鉴定真假。”
“嗯?”沈姑娘对这个回答很意外,“你不是有很多师傅吗?”
“我只学会了从墨迹、纸张、落款的角度,去鉴定书画是古代的、还是现仿的。”
“更具体的书画知识,太难学了,我没啥耐心,学了也记不住。”
“唉,其实我也一样。”沈书语在夕阳的斜射下伸了个懒腰,露出有些慵懒的表情,“都是死记硬背的,要是让我选,我肯定不会学书画。”
“但是我爷爷和我爸爸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懂书画的女孩子要比别人更漂亮,更优雅。我小时候听说能比别人更漂亮,就被他们诓骗、入了行。”
“哈哈哈,这听起来可不像是马老师能做的事。”
“谁说不是呢?骗一个三岁半的小姑娘,他们太离谱了。”沈书语微微的拱了下鼻子,表情有点娇憨。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沈书语不自觉的把自己从儿时到现在的经历,说了个大半。
话题最后来到这次相亲。
沈姑娘一句“你觉得我怎么样?”刚刚在张扬耳边响起,几乎同一时间,远处海边的礁石上,一个黑色的身影纵身一跃,跳进了海里。
“有人跳海啦!”
“谁会游泳的,快来救人啊!”
海边的钓鱼佬被跳海的人吓了一跳,连鱼竿都没拿,就边喊边在周围找救援的人。
发生这样的事儿,张扬当然没法和沈书语继续聊刚才的话题。
“要报警吗?”沈姑娘问。
“我来打幺幺零。”张扬掏出手机边按键边说,“咱们过去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感谢读者要改啥名才行的1500币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