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 第611章 长安的躁动(故事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卷五 第611章 长安的躁动(故事6) (第2/3页)

道,但没有一个人敢说。

    很明显一个道理,一个是为自己干活,一个是为公家干活,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吃公家饭当然要吃饱又吃好,吃自家的,呵呵……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李二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此事也就算了了。

    等众人都退下后,李二让人拿出了堪舆图,看着足以比肩大唐的大明,李二五味杂陈。

    抛开其他的不说,单从所统治的土地而言,李承乾已经和他无二了。

    可这才多少年啊?

    他也只能感慨一句,李承乾的运气是真不错。

    这些年,他可没少复盘李承乾的发家史。

    可每次复盘,他都发现李承乾真就是时代的宠儿。

    要不是慕容顺和慕容伏允父子有冲突,要不是西突厥的阿史那泥孰和阿史那咥力有矛盾,要不是苏毗和吐蕃水火不容,要不是契苾何力早就有心东归……

    没有这么多要不是,李承乾哪儿有那么容易成事?

    可偏偏,李承乾就刚好抓住了这所有的要不是……

    片刻之后,李二摆了摆手,道:“拿下去吧,看着心烦。”

    都说望子成龙!

    屁!

    这话放在李二身上就是鬼扯。

    他的确是希望李承乾成才,但他绝不希望李承乾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超越他现有的成就。

    就算你想强爷胜祖,等我死了行不?

    李二无奈地摇了摇头。

    “难道朕真的老了?”

    ……

    宫外,温彦博一出宫便找上了王德全,简单的将事情讲述了一番后,王德全当即笑道:“既然温尚书信得过我长明物流,那今晚这批棉衣便会由我长明物流将其运往前线。”

    对此,他其实也不算太过意外,都是小事儿。

    长明物流干的就是这个。

    温彦博感谢了一番后,随即从胸口拿出一块令牌,笑道:“这是我户部的令牌,一路上定可畅通无阻。”

    接过了温彦博的令牌,王德全笑道:“温尚书有心了。”

    其实有没有这令牌,他也无所谓。

    毕竟,只要插上长明物流的旗子,至今还没几个人敢为难他们的。

    没办法,这长明物流背后不单单有着远在日月山的大唐太子和公主,还有久居深宫的长孙皇后,普天之下,还真没几个不开眼的敢在这事儿上面整什么幺蛾子。

    随即,两人各自离去。

    王德全忙着去安排物流的事宜。

    而温彦博则是去了房玄龄的公廨之中。

    这会儿,房玄龄这里,可是坐着不少人,大家都在商议着大明的金券。

    众人是议论纷纷,可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见温彦博进来,有人笑道:“温尚书那边的事儿都处理好了?”

    点了点头,温彦博说道:“这还有什么好商议的,老夫算是发现了,真正让大明在商业一途走到我们前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家在做实事!

    而我们呢?在纸上谈兵!”

    他是真的有些愤慨。

    作为大唐的户部尚书,他不得不将转送物资的事儿交给长明物流,这让他心里憋了一肚子的邪火。

    虽然是他自己提议的,但如果自己人能争点儿气,他何至于此?

    总不能真为了让自己舒服一些,就苦了前线的将士吧?

    毕竟,早一天将棉衣送至,大唐的那些将士也能早一天摆脱那极寒之苦……

    所以啊,这会儿,温彦博其实是在和自己怄气。

    众人闻言,也是一愣,这老东西今天火气够大的啊。

    房玄龄见状,却是笑道:“温尚书今日着实大气,为了我大唐将士……”

    “算了,算了。”温彦博连忙摆了摆手,道,“那些东西,不提也罢。”

    他知道房玄龄看出来了,不单单房玄龄,就连李二等人也都看出来了。

    于他而言,这也是个好事儿吧。

    虽然受了这个气,但他一心为国的形象却也是有了。

    房玄龄闻言,也就不再多言,笑道:“刚刚温尚书说得在理,这么多年来,我大唐的工商业之所以只能追逐大明的脚步,说到底,还是我们想得太多,却做得不够。

    然而,不管是商业还是工业,单单靠想,是一点儿作用都没有的,有些事情,必须去做。

    老夫无数次的复盘过大明的工商业体系,也渐渐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还请房仆射解惑。”当下,众人便问道。

    房玄龄微微压了压手,道:“在大明的工商业体系中,他们做的每一件事儿,要么利民,要么利商,要么有利于其他人。

    总之,每一件事儿,都有一群既得利益者。

    说白了,都是在为人解决问题。

    这才是他们大明的工商业,这么多年来,会越做越好的原因。

    诸如金券……”

    说着,房玄龄就一桩桩一件件的给众人举例。

    众人也是听得极为认真。

    等房玄龄说完,还别说,大家都愣住了。

    还真是如此。

    哪怕大明改良了纸张,却也让天下寒门学子受益了。

    改良了蜡烛,却也让千家万户的夜间更加亮堂了。

    弄出了烟花,他们陛下是最直接的受益人。

    金券就更不用说了,那些背靠大明系做生意的商贾,每年能因此省下无数的钱粮和人力物力。

    还有那物流……

    见众人也都听进去了,房玄龄这才说道:“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不管是工业还是商业,我们的出发点都错了。

    要么利国,要么利民,要么利其他人。

    说到底,就是得有人因此得利,否则,谁来买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