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436章 长孙无忌的算计? (第2/3页)
没办法,长安比他会治理百姓的人多太多了,但在这里,他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李承乾闻言,笑了笑,说道:“你觉得该如何重建吐谷浑?”
“筑城,兴商。”长孙冲立马说道,“吐谷浑……不,现在应该是我大明王廷了,我大明王廷地处大唐和西域的必经之地,大唐和西域每年往返无数商队,都将从我大明王廷路过。
换句话说,这本身就是一条黄金商道,只要我们多加经营,这商道定然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而且,我大明王廷的工艺冠绝天下,无数奇珍异宝都是从我大明王廷流出,如果我们有意控制,必定能给我们大明王廷带来丰厚的收益。
我们完全可以在我大明王廷境内打造一个不弱于长安的通都大邑,然后再以此辐射周边的商业圈。
届时,我大明王廷每年在商税一道之上,就能获益颇丰!完全可以弥补我们农税的不足。”
真要说的话,长孙冲还真是认真琢磨过的。
大明王廷如今的局势,想要重整农业或者畜牧业定然需要太长的周期,短期是见不到的效果的。
要想在短期见到成效,挽回这一片土地上老百姓的民心,那就只有商业。
而且这个地理位置的确是太过紧要了一些,加上大明王廷那些冠绝天下的工艺,的确在短时间能用商业帮大明王廷狠狠的回一口血。
不过李承乾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如果发展商业,固然能在短时间内获益颇丰,但你想过没?如今说到底,还是农本位!
你赚取再多的黄白之物,但没有人卖你一粒粮食,你总不能饿了肚子抱着那些铜钱来啃吧?
别忘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种桑误国的前车之鉴,难道我们还真得步其后尘不可?
所以说,可兴商,但不可抑农。”
“这倒是。”高纯行也点了点头,说道,“当年齐国就是奉行了这一政策,使得鲁国上上下下都种桑而不务农。
最后齐国停止了收丝,严禁国内粮食售出,从而使得包括鲁国在内的周边各国战祸连连。
此例断不可开!
粮食就是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我大明王廷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说到这个,在场的人都点了点头。
他们可是经历过士族不让大唐粮食出境的绝望的。
当然,当时的处境和鲁国当初的处境还是有些区别的。
如果换到鲁国当时的处境,哪怕是李承乾,估计也是无处施为。
可这一点儿,你不得不防。
如今大明王廷和大唐就是两个完全自主、立场完全不同、主权完整的国家。
未来难说会发生什么。
“那这么说,我们还是要先恢复农业和畜牧业?”尉迟宝林问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必然的,不管恢复到几成,但一定要做。
老百姓不会管你是大明王廷还是吐谷浑,至少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其实并不关心朝代的更迭,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他们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就这么简单。
所以,不管效果如何,恢复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当务之急。
不一定要做得多好,但一定要把希望的种子传播出去。”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做了就不是为了求成绩的,而是给人看的。
就这块地,要李承乾在地里种出金山银山来,还真是在为难他。
但如果只是假模假样的做做样子的话,那李承乾还真有方法。
“可这也没办法解决我们粮食产量不足的实际问题啊。”长孙冲有些不解,问题还是存在的。
这么做,根本就没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和他说的,其实不冲突。
“确实存在。”李承乾说道,“但你别忘了,几百年了,这片土地哺育这些百姓也几百年了,这说明这片土地养活现有的这些人是够的。
只不过他们以前用了更多的时间来做成这一切罢了。
而如果真按照你所说的,占用了大量的人力来做商业版图的建设,那投入在农业和畜牧业的人力必然减少。
那么,因此而导致的粮食和牲口欠收谁来解决?”
李承乾其实明白长孙冲的意思,他是看到了日月山的成功,想复制日月山的成功,完成一个新的奇迹。
可他想得太简单了。
日月山的成功基本上就属于不可复制的。
他也不想想,当初的大明王廷才多少人,整个算下来也才三十多万丁口。
就这数量,还不及一个长安多。
而现如今的大明王廷又有多少人?
那是数百万人,一日所需要消耗的钱粮也是呈几何的在增长,那能一样么?
如果当初的大明王廷趴在大唐的身上吸吸血,李二和满朝文武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接受了。
但如今数以百万计的人趴在大唐的身上吸血,李二能答应么?
再说了,李二答不答应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几百万人的咽喉被别人掐在手里,那才是最危险的。
“行了,你也不用着急,再缓缓就是。”李承乾笑道。
对于长孙冲,他倒也没什么不满的。
毕竟这家伙真的还年轻,顾虑不周倒也正常。
再磨练一二呗,谁还是一口就吃成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