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决战之机已到 (第2/3页)
的兵力都放在了锦州、女儿河一线,而位于后方的大凌河一线,却是没有部属多少兵力,以往他们来去自如,我大明不敢与之野战,自然没有问题,可现在……”
李邦华笑着,眼中的光芒突然凌冽,“这将成为他们致命的弱点。”
……
乾清宫,
“皇爷,辽东战事紧急,就不去承华殿了吧?”王承恩将一大堆的奏疏包过来,额头上一层细汗。
朱常淦看了一眼,奏疏比以往厚了几倍不止,“不,越是紧急时刻,越要平常对待,若朕的阵脚都乱了,那辽东恐怕更乱。”
“凡是议论辽东之事的,将他们交于军机处,由孙承宗、杨嗣昌、曹化淳等人商议之后,再禀报于朕。”
朱常淦让户部不断地往辽东调集粮饷。
“筹集十万人,三个月之粮。”
大明缺粮吗?
缺,但想想一旦急于求战而失败的后果,自己十万精锐一朝丧尽,辽东从此尽失,清廷就此坐大,甚至有一股作气南下入关之患。
朱常淦咬着牙也要再多筹集几个月的粮草出来。
那种局面自己更难接受,那必然是满清坐大更难承受。
所以催战是极为愚蠢至极。
对于李邦华,朱常淦可以接受,哪怕败了,退兵放弃锦州回师关内,都比催战的结果要好。
至于朝廷之上的吵吵嚷嚷,朱常淦压根不想理会,明廷的军事决策机制完全是本末倒置,文官们不上战场却可以制定国策,军事主管一个个被坑死,最后始作俑者开城投降了事。
这才是朱常淦设立军机处的初衷。
这也是为何朱常淦设立廉政司的原因所在,而就在刚刚朱常淦还任用了一大批士子,让他们下基层,让他们到村镇去当治安官和执政官。
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可以说底层和上层的矛盾是崇祯16年之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因为地方衙门只有知县、县城等少数人才有资格吃皇粮,乡下的统治秩序无人管,朝廷只能依靠士绅来维持。
不夸张的说,地方士绅对大明朝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其实要高于基层官员。
朱常淦设立乡镇一级的治安员,对于士绅他们的权利削弱到极致,以此就不需要士绅们来稳定大明的政权。
不仅治安官、执政官可以吃皇粮,就连乡里的里正同样可以吃上一份皇粮,那这样士绅的作用就薄弱太多了。
……
此次满清可动员的兵力约15万,其中八旗满洲约6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2万人左右,汉军八旗近3万人,外藩蒙古约三万余人,另有尚可喜、沈志祥两部人马,合计1万余人。
一眼看去,清军的兵力并不多,然而这个兵力相较于大明的兵力实际上是有优势的,因为清军的15万都是实打实的精锐。
大明这边五大营前来的不过七万兵马,因为还有四、五万兵马留在京城,拱卫京都,毕竟刚刚打击了士绅,朱常淦必须留有足够的兵马,让他们来消化这个结果。
剩下的就是崇祯带领的五万平虏军,蓟辽总督洪承畴三万兵马、宣大总督卢象升两万兵马。
军队虽然规模不小,但与清兵硬碰硬,李邦华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清军可以四次入关,足以看得出来他们在面对八旗兵的战力存疑。
除了卢象升的天雄军,李邦华没有将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九边卫戍部队放在正面战场上,而是制定了诱敌深入之计。
让他们带着兵马日夜不停,挖出了一条巨大的壕沟,用来阻挡满清的铁骑。
八尺高的壕沟,就是人掉进去都不好爬出来,更何况一丈宽,马匹掉进去同样上不来。
明军有专门的铁板木板,可以跑马,人过去之后,直接抽掉,清兵便只能望洋兴叹,而渡过壕沟的明军火铳兵,则是肆无忌惮的开始一轮接一轮地不断的齐射。
除此之外,还有数百门火炮的轰鸣,一道道耀眼的火舌,声势震天。
一匹匹的战马被捣碎成血肉,如犁耙一般让八旗子弟人仰马翻,满地的残肢断臂。
哀嚎声此起彼伏,凄惨无比,有的清兵腿被砸断,有的甚至上半身和下半身直接分离只剩下一点点皮肉连在一起……
面对如此猛烈的火器,岳託身形震颤、惊惶失措,“明军早已经想好对策,就是要将我们堵在这里,全部给消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