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补足最后一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9章 补足最后一环! (第2/3页)

    这些数据将成为最好的经验,为明年全国番薯的推广做指导意义。

    番薯……丰收?

    这几个字眼落在几个大臣的耳中,让他们有些恍惚,即便早已经习惯皇帝的雷厉风行,但皇帝对于农作物如此上心,他们还是第一次见。

    “丰收?能多收成多少?莫非能有个四百斤,五百斤?”

    杨嗣昌对于大明的作物收成还是了解的,这些日子皇帝在军事和吏治之上,出手如雷霆之势,让整个朝廷都没有反应过来。

    今日突然让几个重臣过来,显然是想向他们展示什么。

    以至于所有人都打起了几分精神。

    钱、粮乃朝廷根本,虽然钱排在粮之前,但他们谁都知道,相比于钱,粮更甚。

    大明百姓造反,后金入侵大明,说到底都是因为粮食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思绪还在纷杂之际,却听见皇帝在喊他们,“过来搭把手。”

    “来了!”许赐复第一个跑了过去,帮着皇帝一起挖番薯的根茎。

    “嚯,这么多?”

    随着着刘之风、杨嗣昌的加入,越来越多的番薯被从地底翻了上来,朱常淦则起身让他们忙活。

    “这里还有……下面……”

    “一株就有这么多,要是整亩该有多少?“

    “来,再挖一株出来……”

    别说是杨嗣昌,就连七十多岁的孙承宗见状都忍不住下手了。

    几天之前,朱常淦让宋应星划出一亩地,就是为了今天。

    而且作为内阁成员,朱常淦有必要提振一下他们的信心,同样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动作做准备,有了钱粮,自己在朝廷之上的阻力才会更小。

    这一亩地,是最先开始收的,其他的田亩则在割藤蔓。

    十多个人,用了一个多时辰便将所有的番薯给刨了出来。

    紧接着便是称重环节,由孙承宗亲自来操刀。

    崇祯年间用的秤杆子,是由万历年间制造的,有三纽,准星刻度精细,明代铜砝码有锭形和长方形,折合下来一斤合593克。

    杨嗣昌、刘之风等人将红薯上的土全部扣下来,放入筐子里面。

    “一百斤……两百斤……”

    “五百斤!“

    直到此刻,众人才终于意识到,皇帝让他们这些人来,似乎并非只是关心农耕,而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八百斤!”

    所有人的脸色不禁动容。

    “一千斤……”

    当突破一千斤的时候,现场一阵惊呼,所有人不禁咋舌。

    纷纷称奇。

    “还有,继续!”

    孙承宗的手都有些发抖,脸色不经意间肃然起来,整个人的身体都在微微发颤,使劲抹了抹额头上的细汗。

    这……只称重了一半,或者说一小半,还有大部分没有称重。

    已经霜降的天气,身体已经年迈的身体,时隔这么多年,竟然再次感受到了年轻的那种火力。

    亩产千斤,这是什么概念,先不说这东西好不好吃,即便难吃,但能让百姓活命,便已经足够。

    大明朝为何陷入如今这副田地,正是因为田间没有收成。

    若非亲眼所见,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大明竟然还有如此作物。

    此刻孙承宗再也顾不上自己的官服了,将其系在身上,目光炯炯一眨不眨地盯着秤杆子,“下一筐!”

    “再放~”

    十多个大明重臣,此时一个个如老农一般,兴奋地搬下来一筐,再放上去一筐。

    极其认真的忙碌着,现场不断的有人报数。

    “一千五百斤……”

    已经一千五百斤了。

    所有人的动作顿了一下,不少人的喉咙滚动了几下,他们意识到了什么,但手里的动作却是加快了几分。

    一种异样的气氛在所有人中传递。

    他们到底要看看到底能产出多少?

    “一千八百斤!”

    “一千九百斤……”

    “两千斤!”

    当两千斤的声音传出的时候,不仅这些官员,就是周围的那些锦衣卫、东厂的人、以及务农司的农户此刻也炸开了锅。

    人们欢声雷动,一个个振奋不已。

    两千斤,这是什么概念?

    别说他们对农耕如此熟悉,就是从未接触农耕的官宦人家,也知道农事艰辛,一亩地一年到头所获不过几百斤。

    百姓们根本就填不饱肚子,别说稻谷和麦子,就是杂粮都不够,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造反。

    这还是春夏两季,可现在……亩产却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千百年来,百姓活在世上,唯一一件事就是与饥饿做斗争。

    无一例外!

    实在活不下去,就造反,所为也是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