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1、652节 迁都之议,安南归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第651、652节 迁都之议,安南归唐 (第1/3页)

    迁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无他,只因为临安实在不适合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的国都。

    就算仅仅作为南朝国都,都不合适。

    李洛打开地图,在北方一划拉,“北宋之前,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一直是北方比南方强。为何现在北方不行了?一是战争太多导致人口南迁,二是契丹,金,西夏,蒙古这些政权的长期统治,使得文化衰落,人才不行了。三是水利和环境的恶化。”

    崔秀宁道:“也就是说,南方经济人口上领先也就一百多年?”

    李洛点头:“北宋灭亡是个分水岭。北宋前期,北方仍然占优。不然后周也不能吊打南唐。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契丹和西夏的压力,北方苦难加深,南北开始平分秋色。北宋灭亡,南方超过北方。”

    “所以,未来一定要定都北方。一方面北方在军事上更有战略意义,二是可以带动恢复北方的经济文化。”

    “我们的计划,高丽,日国,辽东,漠南漠北,西域,吐蕃都是要拿下的。那么这个首都,首先在军事上具有最重要的辐射作用。二是在文化上有底蕴,三是经济上的辐射效果最强。”

    崔秀宁道:“所以你一直犹豫是选北京还是西安,洛阳。我倾向于北京。”

    “那我们就要说道说道,仔细分析分析了。”李洛坐下来。

    “首先军事上,未来的威胁最大来自哪里?是东北和日国?在东北和日国都成为本土的情况下,事实上东北方向不会有后世历史上的威胁了。”

    “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部!一是蒙古帝国,二是奥斯曼帝国,三是绿色东来。你看后世西域和西北变成什么样子了?”

    “中西亚的产油区一动要拿到手里。那就必须长期对西部大陆保持军事压力。丝绸之路也要复兴。蒙元干了一件好事,就是利用被征服者修建了西北到东欧的驿站,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定要利用这点,不能让这条东西贯通的驿站废弃。”

    “北京不合适,只能看守东北和草原。可东北和草原将来很难有大威胁,战略和资源地位远远比不上西部。所以,长安最合适!”

    “别拿什么海权说事。都城靠海就能有利于开拓海权?那不是扯淡?德川幕府几百年沿海都城,却闭关锁国了。明清的北京城都离海近,发展出海权强国了么?还有很多天生的岛国,发展出海权了么?”

    “伦敦不是沿海城市,马德里和巴黎更不是,但英国,西班牙和法国都发展出海洋强权了。海权靠的是国策,是战略布局?  不是首都是不是靠海。”

    “咱们定都长安,就不能发展海权了?”

    崔秀宁听完李洛的一番演说?  还是提出了看法:“蒙古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未来的确是最大的威胁,除非我们退出中西亚。可中西亚的产油区必须要掌控?  我们不可能退出。”

    “从军事和石油资源的角度看,定都长安的确最适合。可问题是?  长安开发过度?  水土流失严重?  关中不再是金城沃土了,还能担负起一个大国首都吗?粮食运输就是个大问题。”

    李洛笑了笑,“所以说,先入为主害死人呐。你去过现在的关中没有?和后世根本就是两码事。看过历史地图没?关中直到明初?  还是郁郁葱葱?  植被丰茂。”

    “关中退化严重,就是在元朝。元朝统治关中一百多年,养了一百多年的马!西安在元朝叫奉元,这名字可不白叫。关中平原?  渭水和黄河两岸,长期养马十几万匹!关中长期是忽必烈的封地?  他就是靠关中的马力和物力争夺汗位的。”

    “赵匡胤和忽必烈都曾想定都西安。赵匡胤是因为弟弟反对,有心无力。忽必烈是因为要控制漠北老家,所以最终放弃。”

    “就是朱元璋也曾想定都西安。他曾写诗说: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既洛阳。他派太子朱标考察关中。朱标回来后上奏《经略建都表》,奏请营建长安。这说明什么?说明起码到明初,关中虽然因为元朝长期养马遭到破坏,但仍然能做都。”

    崔秀宁笑道:“那朱元璋怎么又放弃关中了?”

    “问得好,有分教。”李洛来劲儿了,“有两个原因。第一,朱标从关中回来,还没开始营建长安,就病故了,那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非常悲痛,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秦王朱樉的封地正是在西安,乃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强藩,史记秦王‘富甲天下,拥资千万’。他得知老爹想迁都长安,怕自己的封地没了,就跑到朱元璋面前哭泣反对,哀求不要迁都。朱元璋大怒,将他囚禁起来,准备废了他。朱标死前求情,才放了他。”

    “这两件事,加上其他事,营建长安的事就暂时搁置了。不过,一直没有废止,到了建文朝,还有营建长安的计划。可是一场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铁了心要迁都北平,这才成就几百年北京城。北京成为明朝都,偶然性太大了。至于清朝,人家老家就在东北,当然要立北京为都。”

    “我们呢?我们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东北和草原,干嘛要立北京为都?”

    崔秀宁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时候,皇帝就曾经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阳,叫什么就食,据说是关中的粮食不够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这是真的,逐粮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阳就食。的确,虽然关中富裕,可当时人口太多,经常灾荒,粮食不够吃。可是,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关中就经常粮食不够吃,所以肯定不是灾荒和人口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作物品种!关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种植粟米的历史非常古老,据说秦国的秦字,就来源于此。”

    “唐朝关中种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荞麦,最有价值的小麦反而种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产量太低了。只有小麦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热量低,没有小麦能量高。”

    “汉朝皇帝曾经九次下诏推广小麦,可是因为磨面技术没有发明,小麦太难吃,内称为野人之食,根本没有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