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娜搭丽波特曼(文) (第2/3页)
为了戏份剃光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现在终于要变成现实了。
“我很激动,以前我就有这种想法,现在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我知道一头秀发对于一个女孩子意味着什么,但那只是虚荣心而已,我倒要看看剃光头之后是不是还有很多男人在大街上回头看我。我不认为自己长得有多么漂亮,走在街上,我一般能够立即融入人群当中,但别人却总是夸我好看,我想知道没有了头发之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人说,波特曼对自己特别较真。她尽全力演好每一个角色,不想看到自己失败。童星出道的她在任何阶段都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一直想要快点长大,言行举止都想要像大人一样。”这也导致了波特曼时常*着自己去完成与年龄不相符的事情,成了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完美主义者。她曾说,最讨厌自己的地方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总想让所有人都满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波特曼开始认识到“有时候能承认自己对某些东西的无知,也是美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黑天鹅》中nina对芭蕾的痴迷,对每一个角度、转身、手臂伸展的完美的渴求,让波特曼意识到,这种技术上的完美在表演上是达不到的。“演戏时,你描绘的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所以完美就是不完美。你只能在混沌中去发现美。”
当很多童星出身的好莱坞明星频频登上花边小报头条时,波特曼却始终保持着理智、正统的公众形象。狗仔队们费尽心思,也只拍到她牵着她的爱犬约克夏在散步的照片。她唯一一次“出格”的举动,也不过是在2006年一期《周六夜现场》上与谐星安迪萨姆博格唱了一段饶舌而已。
波特曼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3岁时跟随父母定居纽约长岛。从12岁出道起,波特曼便似乎很善于让自己与好莱坞的陷阱和保持距离。为了保护,她改用祖母的“波特曼(也就是portman)”代替自己原来的“赫许勒(也就是hershlag)”作为姓氏。
波特曼并不缺乏选择,与众多渴望成名的演员不同的是,虽然《星球大战》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这位19岁女孩却在好莱坞与哈佛的较量中选择了后者。5年后,她顺利拿到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学位证书。
“乖乖女”、“高智商女孩”、“好学的女孩”,是外界形容她时用得最多的词,而“冷淡”或许是由这些词派生出的对她最大的误解。去年在翻拍2004年丹麦同名电影《兄弟》之前,导演吉姆谢里顿曾一度担心波特曼会因为“思考得太多”,会在表演时放不开。波特曼在片中要扮演的是一个军官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
事实证明,谢里顿的担心是多余的。“我正在见证娜塔莉从童星到成*性的转变。她的见解非常成熟,绝不像琳赛洛翰等人。她比同龄人都要聪明。”谢里顿说道,“她的幽默源自头脑。她非常聪明、滑稽,能让你大笑不止,但她又不是那种和其他男人随便一起喝酒的女孩。”
在影片拍摄期间,波特曼还充分展现了她的母性,拍片之余,与扮演她两个女儿的百莉玛德森和泰勒吉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2岁就开始拍片的经历让波特曼懂得,拍片现场对一个孩子而言多么令人畏惧。因此她常常带两个“女儿”参加烘焙派对,或在拍片之余带她们出去玩。
波特曼从不对外谈论自己的私生活。媒体对她男友的猜测包括演员扎克布拉夫、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海登克里斯滕森、时装设计师内森伯格,甚至包括音乐人摸by。“他们几乎把所有和我合作过的男人都算上了。”波特曼调侃道,但她从不证实,也不否定这些猜测。
波特曼说,这个“好女孩”的形象是在出演《杀手莱昂》之后下意识地塑造起来的。影片中小女孩与中年杀手之间暧昧的感情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著名影评人罗伯特艾伯特在给予好评的同时,认为“影片其实没必要牵连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一些访谈节目也反复批评影片“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些言论和抨击虽然并不针对波特曼本人,却足以让12岁的小女孩胆颤心惊,甚至还有人给她寄去恐吓信。“我不想在12岁时就被当成性对象,所以选择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波特曼说。1996年出演了《爱情尤物》后,进入青春期的波特曼拒绝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冰风暴》(李安)和《洛丽塔》里几个性早熟的角色,而是接下了乔治卢卡斯相对安全的《星球大战》系列。
在波特曼的心底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