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节 第一章节(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节 第一章节(1) (第2/3页)

,自喻孤槎自客星,诸险夷不滞胸中,如浮云游过太空,宇宙妙化,眼底大千,无我坐忘,焉须运用千篇殊略!?

    三更阑,斯意默坐舒眉出妙策,赠予清风与孤月,多达则兼济天下,少穷则独善其身,素爱贤德,相学相长,不亦乐乎,犹如鸿鸾飞衔珠。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棋如人生,如天如道,姿态万千,进退得理,以此为喻,妙哉此意!

    云镜紫荆园,深居僻壤,远离都市,但莫小觑,无处不畅意,无地不宜人,媲美大观园,直追桃花源。

    缓步云镜湖畔,夜间流光溢彩,“大千閣”雄踞汉白玉台上,器宇轩昂,凌驾群伦;高约百丈,馆藏万余;汇集九州五岳瑰宝,容纳四海八疆奇珍;大小不一,概为妙物;形态各异,皆是神品;远可追溯伏羲始,近则綿延民國年。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汉三国到唐宋元明清,无一朝代疏漏;从稀世古玩到青铜玉器,从琴棋字画到金银珠宝,从陶瓷织绣到家具钱币,无不囊括其中,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阁自清静,中原第一,千百年去,惟此配称。妙。

    开馆后,各地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各方收藏大鳄蜂拥云集。从不屑到惊讶,再从惊奇到惊异,从惊呆到惊呼,继而惊叹不已,惭愧再三,仅转了半圈而已,顿扫初来之高傲,尽显当下之低卑。三日遊览忘返,七周废寝忘食,羞臊如井蛙观天,愧赧若夜郎自大。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惊之于闻所示闻,异之于见所未见,高德人,祥和地,究天志,世人多俗,故有惊异。

    闻听众言,贾公不动声色,一笑了之,感戴新园初璀璨,远眺高阙飞云鹤,欣独垂青殊胜地,闲来填词《绕佛阁》:

    “翠原晓影,

    云镜净土,

    危阁楼静。

    嘉客参證。

    举凡绝异、神微自贤圣。

    散殊物竞,

    通古博亘,

    臻集鸿等。

    慧观今幸,

    神工新示,

    方寸远遐永。

    遍览岂须惊,

    奇获瑰琦通见性。

    精鉴至宝,逾常浮幻影。

    曙色钵昙花,

    霞染辉映。

    勿嫌贤婞,

    岂较贵庸何,

    来者皆敬。​​​​​​​​​​​​​​

    乐安居、自成佳境。”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有教无类,轻重无别,然侧面之叹疑,入悬念之深旨。

    贾翁幽居恬泊,乐以忘忧,笑看人间荣枯,远离仕途险恶,厌倦争名逐利,静坐忘机林鸟下,登高极目塞鸿过,闲来偶问朝野客,浮世红尘深几何?!

    一日,云镜放晴,晨光映翠,微茫透烟霞,开眸麓原阔。暖风绿枯草,甘露润茂野。荒村近城古,遥望远京都。四面八方客,欢聚紫荆园。满目青翠秀丽景,盈眼殊妙圆融物;日上众诵“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月下孤吟“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茶余饭后,诸朋争评“大千阁”——藏品广博,遍及神州;集萃之易,如烹小鲜。群乐不思蜀,开怀纷倾觞。瑕不掩瑜,质疑如炉鼎沸;爱屋及乌,溢美若彩繁仑。百姓纷鸣辨,无谁精诡辞。清者自清,正清终不妄;浊者自浊,偏以貌全言。众口难调,熹爷寡形色,挥毫醉竹轩:

    “花醉满堂满醉花,

    苑中画色画中苑。

    一元复始复元一,

    远眺泰山泰眺远。”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清者,阳也,正而刚。浊者,阴也,静而柔。清浊,阴阳道也。阴阳回环,是以有回环诗语为偈。花醉加醉花,苑中回中苑,一元复元一,远晄回晄远。刚柔相连,仁义相接,一阳复始,一阴众阳,太极之道也。

    翌午琼宇静,斯意闲无事,精烹一壶茶,邀约三挚友,阔谈五常义,滔滔不绝口:“读书为君子,正欲为五常。先以伦理论,五常即五典——父母兄弟子;再从阴阳说,五常乃五行——金木水火土;复遵教化言,五常为五序——仁义礼智信。由此看,君子明五常,克己惟至诚。”

    静听熹翁语,少有言恳切,慈仁会秘书长——诤友文瑶女,品茗微展眉,忽想朱熹集注:“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流盼嫣然笑:“贾大理事长,巧言令色久。不必登仙,胸阔自可载舟;不生羽翼,心开无限自由。”

    ——华山论剑•易道子先生点评:

    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五行,谓金、木、水、火、土,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五德,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然明五常妙义,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此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

    泰鸿焉敢辩,环顾而言他:“九州仁风润育,贵在子孙繁息。大中至正,本立而道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