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普集镇、北京、汕头及其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普集镇、北京、汕头及其他 (第2/3页)

写的地址,找到了空军大院里乔良的家。那时,乔良已经是蜚声军内外的大作家了,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在乔良家里,我第一次喝了红酒,那一杯红酒许多年后才品出味来。第二天,乔良把我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把我交给了海波他们。

    在《昆仑》杂志,我学到了许多,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我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和新奇,可以说,我的文学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白天,我看着来稿;晚上,修改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红火环》。海波一遍一遍地让我修改,一次一次地给我提意见。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对每一篇小说都是那么的苛刻,近乎残忍。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军内众多作家的尊重。《红火环》我改了20多遍,那时没有电脑,是用笔写在稿纸上,每改一遍,都是重新抄写一遍,3万多字的小说,最后修改完就等于写了60多万字,尽管没有在《昆仑》上发表,却让我明白了小说应该怎么写,那也是我最有效的文学训练。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是部队作家的摇篮,它培养了我。那时,很多作者都在这里帮助过工作,其实是在这里学习怎么写作和做人。许多在这里帮助过工作的人,来到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把这里当作娘家。记得有一次,刚刚转业不久的诗人马合省在一个晚上突然闯入了编辑部,在这里打开一张行军床住下了。那天晚上,我们找了个小酒馆,喝了些酒,听他说了很多关于他在《昆仑》编辑部帮助工作的事情,说这些事情时,他的眼中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调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却没有如愿,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北京,这个每粒沙尘里都充满文化味儿的城市,这个大得毫无规则的城市,让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山里人备感温暖。想起北京,我就会想起那些夜晚,我一个人站在西什库茅屋胡同,呼吸着微醺的空气,想象着自己是一尾误入大海的小鱼,自由而又茫然;有时,我也会站在西什库教堂的门口,感觉到一种力量在召唤我,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神的力量,我一直想踏进教堂的门,可我内心有种恐惧,最终没有踏进那扇门;也会想起那些关爱着我的师长们,丁临一、郭晓晔、程步涛、李晓桦等。

    汕头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充满了海腥味儿。

    那种浓烈的海腥味让我在这种情境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