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章 大结局 (第2/3页)

的稳定,确保任何挑战者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然而,一旦他离世,这些诸侯国将如何演变,便不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他只能寄希望于后人能够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让江家的血脉与基业能够得以延续。

    然而,江鸿飞也深知,人性中的贪婪与野心是难以遏制的。

    他预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对权力和封地有着无尽渴望的皇子及其后代,终将走上相互征伐的道路。

    那时,无论他是否泉下有知,都只能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

    他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江家的血脉能够在这场乱局中保持一份团结与坚韧,让肉能一直烂在锅里。

    ……

    洪武二十七年初秋,正值八月天高气爽之时,距江鸿飞御驾亲征半个月后,岳飞等一众将领已率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地穿越了玉门关,踏上了西域的广袤土地。

    这支远征军所过之处,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村落,百姓们皆闻风丧胆,对大元帝国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的威名早已耳熟能详,无人敢撄其锋。

    然而,西域的民众心中却藏着另一番复杂的情绪。

    多年来,他们中的许多部落被迫臣服于高昌回鹘的强权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听闻大元军前来征讨高昌回鹘,这些部落非但不惧,反而心生希望,渴望借助大元军的强大力量,推翻高昌回鹘的暴政,重获自由与独立。

    这种心理,源自于高昌回鹘内部文化上的不统一,各部落虽表面臣服,实则心怀异志,文明间的融合遥遥无期。

    于是,当大元军踏入西域的消息传开,众多小部族、小势力的首领们纷纷主动请缨,或引路,或请战,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加入大元军,共同对抗高昌回鹘。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摆脱束缚的机会,更是参与历史变革的壮举。

    高昌回鹘境内,汉人、突厥、大仲云、小仲云、样磨(亦称咽面)、葛逻禄、格多(吐蕃一支)等民族林立,彼此间矛盾重重,争斗不休,这也为大元军的征讨提供了便利。

    对于大元军而言,这无疑是天赐良机。

    西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若无熟悉地形的向导,寻找高昌回鹘的都城高昌城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岳飞等人深谙此理,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些小部族、小势力的投诚,并让他们成为大元军的向导。

    回鹘人以高昌城为冬日都城,北庭城为夏日都城,两城之间,天山横亘,北麓的游牧民族与南麓的农耕民族各自为政,信仰上多以佛教为主,高昌城中佛寺林立,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

    历史上,高昌回鹘曾与赵宋、大辽等王朝交好,但随着大元帝国的崛起,这些王朝逐一陨落,高昌回鹘也未能幸免。

    特别是当大元帝国先后征服西夏、吐蕃之后,高昌回鹘王毕勒哥多次派遣使团,携带珍奇异宝前往大元都城朝贡,其中不乏佛牙、琥珀盏、琉璃器等稀世珍宝。

    而江鸿飞对于毕勒哥派遣的鹘美人更是印象深刻,那些风情各异、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让他不禁感叹古人征战西域的动机或许远不止于物质利益。

    然而,面对大元帝国的强势崛起,毕勒哥的态度却显得犹豫不决。

    直到大元军兵临城下,他仍旧迟迟不愿做出决断。

    毕勒哥站在高昌城头,望着城下排列整齐的红衣大炮,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    他知道,这些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曾让无数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而自己治下的高昌回鹘,只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又怎能与之抗衡?

    在深思熟虑之后,毕勒哥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明白,继续抵抗只会让高昌回鹘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在大元军开炮之前,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开城投降。

    岳飞以治军严明著称,他部大元军对高昌城内的百姓秋毫无犯,在毕勒哥率领全城的人投降之后,他只是按照惯例将高昌回鹘的王室与宗室成员全都“请”往大元帝国西京长安城,面见江鸿飞,接受江鸿飞的发落。

    随着高昌回鹘的覆灭,大元军开始在西域全面展开攻势。

    与此同时,大元帝国的文官们接管了高昌城,与愿意归顺大元帝国的当地官员共同治理这座古城。

    他们组织西域民众与从大元帝国远道而来的民夫一道,修建起一条从玉门关直通高昌城的铁路。

    这不仅是大元帝国军事扩张的象征,更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而江鸿飞的御驾亲征首战告捷,标志着汉人远征亚欧非的大幕正式拉开……

    ……

    江鸿飞率军西征开始,大元军开始横扫西域,横扫中亚,横扫欧洲,横扫非洲,横扫世界。

    江鸿飞此行非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走一路收一路,好不快活。

    需要说明的是,江鸿飞出了葱岭之后,在那里划了一条线,宣布:葱岭以东,尽数归大元帝国本土所有;以西开始分封给自己的其他儿子,将大元帝国本土的隐患,全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虽然把皇位传给江修了,但并没有彻底跟大元帝国本土断了联系。

    每年江鸿飞都会给大元朝廷送去大量的财政收入,同时,江鸿飞也会从大元帝国本土要走大量的战马、武器装备、粮草辎重,还有火车、铁轨、各种各样的物资等等。

    这构筑起了一个隐形的军工网络。

    这虽非明面上的交易,却悄然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经济与安全网络,不仅为帝国财政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更催生了无数就业机会,促进了本土的繁荣与发展。

    江鸿飞的这份慷慨,让大元子民对西征的壮举少了几分怨言,多了几分理解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的征服之路,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文化的播种与货币的流通。

    他强制推行汉字,让异域之地沐浴在汉文化的光辉之下,增强了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而他推行的纸币制度,更是将大元的经济影响力深深烙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深远意义,堪比后世某大国货币的国际霸主地位,为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掌控力。

    当铁路如巨龙般横贯亚、非、欧三大洲,大元帝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帝国的商船扬帆远航,将财富与梦想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江鸿飞的西征,不仅为他的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业,更为大元帝国本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份荣耀与自豪,深深植根于汉人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歌颂与支持的源泉。

    对此,江修时常沉思,父皇的伟业如星辰般璀璨,从碎辽灭宋到戡金践夏,四方疆域尽归其手,百万雄师踏遍天涯,仿佛天地间无物能阻。

    他感慨万分,深知自己与父皇那非凡的光芒实难以比肩。

    江修深知,父皇的成就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但这并非他停滞不前的理由。

    他心中燃起熊熊斗志,誓要在父皇留下的辉煌舞台上,刻下自己独有的印记。

    他明白,直接复制父皇的辉煌是不现实的,但继承并发扬光大父皇的构思,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江修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在遵循父皇国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