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八十七章 西夏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八十七章 西夏亡 (第3/3页)

乾顺的登基,为西夏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他深感西夏之落后,决心通过推广汉文化来改变这一现状。他借鉴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大力提倡儒学,并在原有“蕃学”的基础上增设“国学”,以培养汉学人才。他更是亲自挑选皇亲贵族子弟进入“养贤务”学习汉学,以期通过教育来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在他的推动下,西夏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党项人开始接受并认同汉文化。

    李仁孝继位后,更是将西夏的汉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立聪慧知书、爱行汉礼的罔氏为皇后,并在她的辅助下在儒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普及汉文化教育;在皇宫内建立小学供宗室子孙学习;更是模仿中原制度设立太学并亲自释典礼以示重视。

    在他的努力下,西夏的孔庙建得宏伟高大如皇宫一般;汉学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像斡道冲、王仁忠这样的卓越学者以及编纂《夏国谱》的罗世昌等文化精英。

    经过李乾顺与李仁孝两代君主的不懈努力,使得西夏的汉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可与大元帝国治理多年的燕云相媲美。

    西夏更孕育出众多深谙汉文化的才俊,半数以上竟为汉人精英。

    以此为基,大元帝国治理宁夏、甘肃,远较东北、日本、高丽为易。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感谢李乾顺、李仁孝父子。

    再鉴于李仁孝此人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这个时代都没有做过大恶,又是主动开城投降的,让大元帝国顺利的得到了西夏这一百年的积累。

    江鸿飞下旨,对西夏的皇室和宗室客气点。

    当然,李乾顺、李仁孝做得再好,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江鸿飞始终都没有忘记,他们是自己的敌人。

    对待敌人,江鸿飞的心中自有一番计较。

    他深知,历史的洪流中,英雄与枭雄往往只在一念之差,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驾驭这股力量,使之为我所用。

    因此,他并未因李仁孝的投降与西夏的汉化成就而松懈警惕,反而在心中默默布下了一盘更为深远的大棋。

    他命人重修西夏皇宫,保留其原有的西夏风韵,又巧妙融入大元帝国的文化,将之变成一个景区,使之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

    此举不仅彰显了大元帝国对西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更在无形中向天下昭示:大元帝国之志,非但在于征服,更在于融合与共生。

    同时,江鸿飞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他深知西夏之地,人才济济,尤其是那些深谙汉文化的汉人精英,更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于是,他颁布了一系列招贤纳士的政令,不仅重用原西夏的汉人官员,还鼓励他们参与到大元帝国的各项建设中来,以他们的智慧与经验,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江鸿飞亦非全然信任。

    他暗中设立监察机构,对西夏旧臣及新入仕者进行严密监视,以防其心怀异志,图谋不轨。

    他深知,权力与信任,往往如同双刃剑,需得小心驾驭,方能确保江山稳固,社稷安宁。

    在此基础上,江鸿飞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他鼓励党项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对他们进一步汉化。

    当然,江鸿飞也没有像蒙古灭西夏那样,毁了西夏的文化和传承。

    相反,江鸿飞还让李清照率领一大批大元帝国的文人前往西夏,将西夏的文化和传承保护起来,编入《洪武大典》,使其彻底融入大元帝国。

    换而言之,西夏虽然灭亡了,但西夏的历史还在。

    不只西夏,江鸿飞灭的每一个国家,江鸿飞都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承给保存了下来。

    老实说,这多少有点不利于大元帝国的统治。

    但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江鸿飞不想开历史倒车。

    所以,江鸿飞义无反顾地选择保护人类的所有文明。

    这也是江鸿飞后来在历史上为什么口碑那么好的原因之一……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