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八章 意气风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七十八章 意气风发 (第2/3页)



    江鸿飞成功击溃金国,疆域扩张三成,此等辉煌难免让他心生豪情,对那些空谈误国的文臣更添不满。

    然而,此等情绪亦在情理之中,无人能懂他昔日所受之困扰与压力。

    试想,若非江鸿飞意志如铁,恐怕早已被那些纸上谈兵之徒所动摇,错失伐金良机,乃至大元乃至中华之未来都将蒙尘。

    而今,江鸿飞以一场辉煌的胜利,不仅让质疑者哑口无言,更彰显了自己的卓越远见与非凡胆识。

    在这样的荣耀之下,即便是直言不讳地斥责那些短视之徒,也无人敢轻易反驳,更何况江鸿飞还巧妙掩饰了锋芒,更令众人哑然。

    如此,江鸿飞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权威,也让那些曾试图阻挠他的声音,彻底沉寂。

    然而,在那一番激烈的情绪宣泄之后,江鸿飞内心深处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

    江鸿飞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或许过于狭隘,缺乏应有的包容与远见。

    毕竟,那些文官与文人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心怀善意,渴望大元帝国能避免重蹈历史上那些因穷兵黩武而衰败的覆辙。

    如唐明皇之例,其前半生的辉煌与后半生的昏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国家命运的警示。

    鉴于此,江鸿飞决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批评与建议。

    次日,江鸿飞挥毫泼墨,撰写了《求贤纳谏疏》。

    江鸿飞在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当下大元帝国的深切期许。他深知,文字虽轻,却能载道,能激浊扬清,唤醒沉睡的良知与智慧。

    于是,他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继续勾勒着他心中那幅理想国的蓝图。

    “夫人才者,国家之根本,社稷之栋梁也。自古及今,未有不用贤而能兴,不亲小人而不亡者。朕欲求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愿四海之内,有识之士,皆能怀抱利器,以待时飞。不论出身高低,不问过往是非,但凭真才实学,共襄盛举。”

    江鸿飞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渴望施展抱负的心灵。他深知,人才之兴,在于教育;教育之盛,在于重视。

    于是,他又在《求贤纳谏疏》中添上了一笔:“朕将大兴文教,广设学宫,以儒家经典为基,兼采百家之长,培养德才兼备之士。使士子皆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我大元帝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同时,江鸿飞亦不忘提及法治的重要性。

    他写道:“法者,治之端也。朕将明法度,正纲纪,使百官知所畏,万民知所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有罪必罚,有功必赏。如此,则国家安定,民心归附,大元帝国之基业,方可固若金汤。”

    在阐述完内政之后,江鸿飞又将目光投向了边疆与外交。

    他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坚实的内部基础,更需有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与智慧。

    “朕将加强边防,练精兵,备足粮,以防外患……”

    在这篇文章中,江鸿飞言辞恳切地指出,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都非偶然,而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内政不修,外患自至,这是历史不变的真理。他强调,大元帝国不仅是皇室一家的天下,更是万千官民共同的家园,其兴衰存亡,关乎每一个人的命运。

    江鸿飞进一步阐述道,一个理想的王朝,应当是公正、清明、有序的。它应赋予弱者以勇气,让强者心存敬畏,使权力受到制约,促进善行,并保护善人不受恶人之害。

    这样的王朝,方能长治久安,永葆繁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江鸿飞坦言,自己虽贵为天子,但亦有不足之处,需要大臣们的辅佐与监督。

    当自己的决策出现偏差时,大臣们应勇于直言不讳,及时指正,以避免国家走向衰败。

    江鸿飞在《求贤纳谏疏》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执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