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五十三章 辽宁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五十三章 辽宁路 (第2/3页)

制仅为临时措施,限十年之期。

    届时,燕云将全面接纳大元之制,实现真正的融合与统一。

    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

    江鸿飞深知,“南北两院制”虽好,但要想让辽宁路真正融入大元帝国,就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废除这一制度,全面推行大元帝国的治理体系。

    为此,江鸿飞设定了一个十年的过渡期,期间将加大对燕云地区及其他新收复地区的汉化力度,通过颁布《留发令》、《汉名令》、《汉服令》、《汉字令》以及推广五年义务教育等措施,逐步改变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认同。

    另外,江鸿飞又颁布了其他民族的人可以加入汉族的政令。

    然此非轻易之举,须以汉名为契,通汉语之桥,识汉字五百之余,方得入汉族之门庭。

    实则,此举就是将各族之精英,悄然编织进汉族的斑斓织锦中,共绘大元帝国辉煌篇章。

    后来,事实证明,江鸿飞是对的。

    十年时光荏苒,燕云之地,各族儿女已深深烙印上了汉文化的印记,对大元帝国的制度亦是从陌生到熟悉,再至深切的认同。

    去年,江鸿飞果断决策,将燕云之地的“南北两院制”一举并轨于大元帝国体系。

    此举非但未遇阻力,反获新生代辽人的热烈响应。

    因为在自幼沐浴在大元教育之下的新生代辽人看来,这是真正打破隔阂、消除偏见的仁政。

    如今燕云地区已经完全成为大元帝国的一部分,甚至是大元帝国的中心。

    如今,江鸿飞准备将这套已经证明过的制度引入辽宁路,正是希望能够借此化解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为大元帝国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吕将、韩昉等人到了辽宁路之后,依照大元帝国之前成功的经验,加上韩昉等辽国旧臣,在辽人中有深厚的威望与经验,关键,辽宁路之前短暂的统治者,也就是金人,已经被大元帝国用雷霆手段给拔掉了。

    所以,吕将、韩昉等迅速在辽宁路推行大元制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而面对《留发令》、《汉名令》、《汉服令》等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融合的法令,辽宁民众虽有犹豫,却也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顺从。

    毕竟,在江鸿飞那不容置疑的意志面前,任何反抗都显得徒劳。

    总之,在江鸿飞的主导下,大元朝廷以温柔而坚定的手段,如温水煮青蛙,让民众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新制度,最终心甘情愿地融入大元帝国。

    为巩固辽宁路这一战略要地,大元朝廷更是下足了功夫。

    一系列诱人的移民政策,如土地分配、婚配扶持、税收减免等,吸引了无数汉民北迁,为辽宁路注入了汉人血液。

    同时,对于那三百万来自南方的民夫,江鸿飞更是赋予地方官吏极大权限,以合法合规之手段,挽留这些建设者的脚步,让他们留在辽宁路。

    如此多管齐下,大元帝国对辽宁路的消化与整合,堪称迅疾而深邃。

    这不仅仅是一场疆域的扩张,更是文化的交融与民族的团结。

    总而言之,大元帝国在攻取了辽宁路的第一时间,就尽全力消化这块大元帝国吃下就绝不会再吐出去的疆土,使其尽快成为大元帝国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在辽宁路与金上京之间的咸平府,金国朝廷做出了重大部署,金国高层通过争吵和妥协,最后达成一致,将金兀术麾下的四五十万大军驻守于此,用以阻挡大元军北上。

    而另一边,完颜昌率领着数十万军民,抵达大定府后,在第一时间派遣长子完颜斡,快马加鞭返回上京,请求面见完颜宗磐,想让完颜宗磐斡旋他丢了金东京这个重罪。

    然而,彼时的金国朝廷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漩涡之中,对于完颜昌的战败,金国的一众高层竟是无暇顾及,更不敢轻易动怒于手握重兵的他,深恐此举会将他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