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六章 警惕!文官集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三十六章 警惕!文官集团 (第2/3页)

了他都害怕了这样一个地步。

    宋宁宗因为他是比较支持北伐的,所以说他十一个儿子(其中两个养子,九个亲生的),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他唯一还有另外一个活下来的养子,本来是要立为太子的。

    结果呢,强行被后工和文官集团联起手来给废掉,又重新换了一个叫赵贵诚的人上来。

    此人就是后来的宋理宗。

    所以皇权这个事,在文官信团势力强大的前提下,也基本上是属于被拿捏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文官集团的势力之盛,犹如一股不可小觑的暗流,悄然间塑造了皇权的轮廓,甚至在某些时刻,将皇权的尊严与权威冲刷得几近无存。

    这不仅仅是明朝与宋朝的特有现象,而是贯穿多个朝代,深刻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态的普遍规律。

    文官集团的权柄之重,犹如山峦叠嶂,遮蔽了皇权的天空,使得帝王们的命运多舛,成为后世史家笔下一抹难以抹去的苍凉。

    这不仅是权力斗争的缩影。

    明朝的文官集团,以其深厚的学识、严密的组织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构建了一个几乎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权力体系。

    他们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网络,这些官员们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维护着文官集团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虽贵为九五之尊,却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妥协,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成为他们手中操纵的傀儡。

    而宋朝,则更是将文官政治推向了极致。

    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起,宋朝便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的地位被空前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国家的行政大权,还逐渐渗透到了军事、司法等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们的命运似乎更加多舛。

    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文官集团的种种限制与掣肘,还要时刻提防着被文官们以“疯病”、“禅让”等名义架空或废黜的风险。

    而两宋时期疯了和禅让的频繁上演,不再是简单的权力更迭,而是文官集团对皇权进行深度控制的一种体现。

    皇帝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之中,每一步都身不由己,最终只能黯然退场,将天下拱手相让于那些幕后操盘的文臣。

    皇权的沉浮似乎成了文官集团手中随意拨弄的棋子,其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

    文官们不仅以笔墨为剑,更以智慧与权谋编织出一张庞大的政治网络,将皇帝们或温柔地束缚,或冷酷地推向边缘。

    相比来说,南宋的皇帝们,面对文官集团的强势,似乎更加懂得审时度势,学会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或是被文官集团精心设计的禅让仪式推向幕后,成为名义上的太上皇,实则已失去实权;或是在子嗣问题上遭遇重重阻挠,亲生的血脉难以延续,只得依靠养子维系皇室香火。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深刻干预与控制,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悄无声息地塑造着历史的走向。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文官集团的强势并非没有代价。

    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政,却也抑制了社会的创新与活力。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时,文官集团的保守与妥协往往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文官集团的应对之策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

    江载信谁的不好,非要信这帮文人的,还想将大元帝国变成赵宋王朝。

    这不是脑袋里有坑吗?

    就这样的人,江鸿飞怎么可能让他有机会当皇储,甚至都不可能让他摸到皇权。

    这么说吧,也就是高梁听话,江鸿飞顾及自己的发妻的感受,否则,就江载的表现,江鸿飞早就将他给下放到无关紧要的地区,让他自生自灭了,不可能再给他这个机会。

    话说,文官集团这么可怕,江鸿飞怕不怕?

    江鸿飞当然不怕。

    首先,江鸿飞不是那些继承皇位的皇二代、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