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局已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局已定 (第2/3页)

费力不讨好,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起草降表,后来被清算,甚至遗臭万年。

    所以,一众宋臣全都在推脱,谁都不愿意起草降表,不肯背这口黑锅。

    最后,在赵桓的脸气得铁青的情况下,孙觌挺身而出,写了第一版降表,何栗、孙傅等人又帮忙修改了一番。

    可让赵桓君臣忧心忡忡的是,虽然吴用帮他们将降表递上去了,可江鸿飞除了派韩昉和高庆裔来帮着赵桓君臣修改降表以外,再没有其它动作,更没有见赵桓。

    这让赵桓君臣越发地忐忑不安!

    ……

    与此同时,赵构又收到了一封赵桓给他的诏书。

    在这封诏书中,赵桓让赵构立即起兵去勤王救驾。

    来送信的刘定,告诉赵构等人,郭京误国,汴梁城已破,城中的所有皇室和宗室都成了瓮中之鳖。

    赵构立即急召耿南仲、汪伯彦等人研究对策。

    经过研究,赵构等人很快便定下,成立大元帅府,赵构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汪伯彦和宗泽担任副元帅。

    为了增加他自己的权柄,赵构特意穿上了赵桓赐给他的绯衣,并戴上了赵桓赐给他的玉带。

    耿南仲则在一旁给赵构背书说:“此绯衣、玉带乃太上之物,去岁太上禅位与陛下之时,从身上解下赐予陛下,今陛下又将此绯衣、玉带赐给康王。”

    听耿南仲这么说,大元帅府的人哪还能不明白,这是赵构成为赵桓的接班人,赵宋王朝的新皇帝的节奏?

    当然,也有人觉得,赵构、耿南仲、汪伯彦等人是不是太急了?虽说汴梁城已破,可那里的事毕竟还没有定论,要是大元军只是随便抢点钱财、女人就走呢?到那时,他们不就成了谋朝篡位?

    只有主导这一切的耿南仲知道,赵桓根本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而江鸿飞势必要冲着大一统使劲,绝不会干妇人之仁的事的,所以,汴梁城里的人肯定全完了,赵宋王朝还能不能存在,只能看赵构行不行了。

    ……

    韩昉是辽臣,高庆裔是渤海人,他们都对赵宋王朝没有好感。

    关键,降表这种事,兹事体大,绝不能马虎,他们也不敢耽误大元帝国的大事。

    所以,韩昉和高庆裔接手监督赵桓君臣写降表一事后,便在吴用的指挥下,给赵桓君臣列了个大纲,让他们写清楚,赵宋王朝的弊政、花石纲、西城所,错在何方,根在何处,再写清楚,赵桓登基的这不到一年时间,反复撕毁和约,总是战和不定,错在哪,根在哪,不给赵宋王朝留一点遮羞布。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在赵桓的命令下,孙觌根据大元帝国方面的要求,又重新起草了一份降表。

    接着,韩昉和高庆裔让赵桓君臣改了十几次。

    后来,韩昉亲自动手帮赵桓君臣又改了一次。

    拿到礼部了之后,礼部的官员再修改了一番。

    最后拿给江鸿飞看时,江鸿飞亲自将降表中的“大元皇帝”前面的“大元”两个字勾掉,又将“大宋皇帝”四个字给勾掉,使这份降表中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他江鸿飞。

    这也昭示着江鸿飞现在已经不加掩饰的野心。

    这份降表拿给赵桓看后,赵桓一字未动,很痛快地就表示,他们赵宋王朝完全同意。

    三天后,大元帝国在斋宫前举办了受降仪式。

    这是江鸿飞和赵桓第一次见面。

    赵桓没想到,已经三十大多的江鸿飞,这么年轻,看起来,似乎也比他大不了多少。

    而江鸿飞则感叹,要不是赵佶头脑一热将皇位匆匆传给愚蠢至极的赵桓,自己肯定没那么容易重创赵宋王朝。

    这么说吧。

    赵佶是有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等等毛病,但至少赵佶没那么蠢,而且有人味,还真的很有才华,甚至可以说,赵佶主张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不能全都算错,因为这的确是赵宋王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公平公正的说,赵佶的时机选得其实没有问题。

    只不过,赵佶太能折腾了,将赵宋王朝的底子都给折腾空了,才让赵佶空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良机,却没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实力,再加上赵佶的运气也差了一点,在这个良机到来的时候,在东南地区爆发了起义,打乱了赵佶的所有计划。

    说起来,还是就像章惇给赵佶的评价:赵佶轻佻,不可君天下;也像脱脱给赵佶的评价: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而赵桓,真是一点可取的地方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