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464章:棉花婚约!苏子慕从天而降的娃娃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第0464章:棉花婚约!苏子慕从天而降的娃娃亲 (第1/3页)

    皇祐六年,二月初十。

    阳光明媚,新柳绽青。

    汴京城内,商贸繁荣,汴河之上,商船来往如梭。

    商人们开始渐渐习惯使用“钱引”,并将使用领域逐步扩散到了日常生活中。

    常驻使馆计划也已进入实施阶段。

    都亭驿、班荆馆等驿馆直接投入使用,各国派遣使臣入宋,而大宋也派出去了多名使官,常驻各国。

    此时的大宋,因为变法,就像一片被春雨灌溉过的竹林,各种各样的竹子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拔节生长。

    所见之处,皆是希望。

    ……

    近黄昏。

    苏良刚刚离开谏院,便见曹国舅曹佾抱着一个布包袱兴冲冲地奔了过来。

    “景明,好消息,好消息!你让我寻的可织布之棉,我找到了!”

    说罢,曹国舅从包袱里拿出了一块布。

    苏良展开一看,不由得大喜:“这……这是棉布!”

    去年腊月,天气甚寒。

    苏良想到了大宋当下的棉花种植还未普及,不过他知西南、西北、闽广等边境地区已有百姓种植棉花,便让曹佾命人寻找可织布之棉。

    唐代诗人张藉有诗曰:木棉花发锦江西,行时半脱木棉裘。

    唐代白居易也有诗曰:吴棉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唐时便有棉花。

    别称也很多,比如:白叠子、木棉、吉贝等。

    不过此等棉花,非后世之棉花,其可作为棉絮填充被褥,却难以用来织布。

    外加种棉、采棉、弹棉、纺纱织布等工艺皆不成熟。

    使得棉花未能在民间大范围普及。

    即使已有人开始种植,然仍非常小众,百姓主流的衣服料子依旧是丝、麻、葛、褐四种。

    苏良觉得,只要有棉种,即使没有这个技术,百家学院的农人和工匠们也能解决这个难题。

    棉花产量大,生产成本低。

    若能大范围推广,每年冬季必然能让许多贫苦百姓免于受冻。

    苏良本以为能找到可织布的棉种已经非常困难了,没想到曹佾竟然直接找到了棉布。

    这说明,已有人精通了棉纺技术。

    苏良骤然变得兴奋起来。

    种棉期在二月、三月,若今年便能大范围种植,那年底一些人便能盖上厚实温暖的棉被,穿上舒服暖和的棉衣。

    “你可将织此棉布之人也带回了京城?”苏良问道。

    “带回来了!织此棉布者是一个八十多岁的婆婆,当地唤她为黄婆婆,她无儿无女,只有一個捡来的小孙女,年近八岁。我派人寻可织布之棉时,她是主动站出来的,并非常愿意来到汴京城。”

    “这二人已被我接到了百家学院暂住。黄婆婆愿意将她的棉纺之术捐献出来,不过她有条件,她指名道姓,要与你谈条件,别人都不行。”

    “这是她的一些信息,你看一看,今日就太晚了,明日一大早,与我去百家学院走一趟,如何?”

    曹佾递给苏良一道文书。

    但凡他相识之人,他都会提前调查好身份来历。

    “非要和我谈?行呀,明早天一亮,咱们就去百家学院!”苏良点了点头。

    ……

    翌日,天刚蒙蒙亮。

    苏良在谏院点卯后,并知会了知谏院何郯一声,然后去了百家学院。

    现在的他,身兼数职。

    既有武职又有文职,还是变法司成员,甚是自由。

    不过出城还是要与上官讲一下,以免官家和中书众相公突然有事找他,却无人知他去了哪里。

    ……

    一个时辰后。

    百家学院的一方后厅内。

    苏良见到了八十二岁的黄婆婆与她近八岁的小孙女黄芸儿。

    黄婆婆满头白发,手持一根木拐杖,虽满脸皱纹,但面色却非常精神。

    她的小孙女黄芸儿,更是让苏良眼前一亮。

    其身穿一袭紫色碎花长裙,身前挂着一个绣着桃花的布袋,两双眼睛明亮而又灵动。

    这是苏良除了自己的女儿外,见过的最漂亮的小女孩。

    二人的衣服,皆是棉布制成。

    虽不华丽,但看上去却让人感到甚是舒服。

    “黄婆婆,我便是苏良。”苏良自我介绍道。

    黄婆婆打量着苏良,叉手拘礼,一旁的黄芸儿也连忙拘礼,显得甚是乖巧。

    “老身黄氏,拜见苏司谏!”黄婆婆道。

    “此非官衙,婆婆无须客气,您是长辈,请坐!”苏良笑着道。

    黄婆婆朝着黄芸儿道:“芸儿,你先退下。”

    小女孩黄芸儿当即便退了出去。

    黄婆婆作了一个请的姿势,示意苏良和曹佾坐下,然后她也坐了下来。

    随即。

    黄婆婆道:“苏司谏,老婆子我不识字,做了一辈子纺织,而今年逾八十,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无儿无女无族人,心中挂念的只有这么一个捡来的小孙女!”

    “官衙曾多次倡导百姓献出发明,老身之所以没有献出,也没有在地方推广,便是想将此棉纺之术当作我孙女的嫁妆!”

    “苏司谏,你完全符合老身要求。老身希望能让芸儿与贵衙内缔结婚约,而后在汴京城摆宴,告知天下,到那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