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章 清朝为什么要实行秘密立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3章 清朝为什么要实行秘密立储 (第2/3页)

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杨勇,他被早早地立为太子。

    但是他的弟弟杨广却不断陷害他,最终导致杨坚废除了杨勇的太子地位。

    杨广后来被立为太子,并在继位后赐死了杨勇。

    在古代成为太子的风险非常大,很多心怀不轨的人都会暗中算计太子。

    甚至皇帝本人也可能对太子不满。

    例如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他一共做了37年的太子,期间两次被废黜。

    实际上,胤礽作为太子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聪明能干,监国期间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

    即使如此,康熙皇帝仍然不喜欢他,认为他不孝顺。

    当康熙生病时,胤礽表现得无动于衷,还经常与康熙顶嘴,这引起了康熙的反感。

    在第一次废太子的谕旨中,康熙表示已经忍受了胤礽20年。

    这表明康熙早就想废除他的太子地位。

    再加上大阿哥等人在旁边挑拨离间,给胤礽制造麻烦。

    最终使康熙下定决心废除了太子,许多不实的诬告也让康熙深信不疑。】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倾向,一旦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了反感,不管这个人是否真的做了那些坏事,这种厌恶感都会驱使我们去相信他们是罪魁祸首。

    这种心理导致了太子胤礽,尽管能力不俗,却无端被废黜。

    在唐朝,类似的事件也在李世民身上上演,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受到了李世民的厌恶,再加上他的弟弟李泰的阴谋诡计。

    最终李承乾被迫铤而走险,结果从太子之位跌落至平民身份。

    上述例子都揭示了一个现象,由于过早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太子,他们成为了他人计谋的目标,而且父亲对他们也有所不满。

    相对而言,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则避免了这一问题。在宣布继位诏书之前,除了皇帝本人,无人知晓谁将是下一任皇帝。

    这一做法大大减少了因早立太子而产生的风险,如太子被陷害或遭人谋害,同时也降低了皇位争夺的激烈程度。

    显然,清朝是在借鉴前朝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以确保未来皇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