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中不断的思惟,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它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禅定的人诸位知道他的心有堪能性,他真的是能够心想事成,他不断在禅定当中思惟,墙壁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他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就过去了。所以墙壁对他来说,这个法不是坚硬性,因为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同。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布施,布施是个善法有招感安乐果报的功能,比如说你一个贫穷人,像我们出家众没什么钱,我们布施一千块,有钱人布施一万块,这两个功德不同,这个贫穷人他布施一千块,他布施的心强,所以一千块的果报就招感很多安乐的果报,你很有钱,你虽然布施一万块,但是你的布施心很薄弱,因为你有好几千万。所以所有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能开离开心而单独存在,都是跟心有关系。这个法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是好是坏?它的这个量是强是弱,完全跟心有关。

    就是说,我执跟法执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我执主宰义是完全捏造出来,完全破坏,但这个法执不能完全破坏,的确一切法有它的章法存在。但是大乘法是说——法的确是有它的一定的规范,只是这些规范不离开心而已,这个规范是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的规范不同。每一个人的心,有些人他适合修苦行,他在苦行的环境里面成就善根,有些人在苦行当中退失了道心,所以这个法——规范是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的法空。我们把我执、法执讲完以后,我们来讲种类:

    (二)种类

    那么唯识学把我法二执分成两个:一个是比较粗糙的叫分别起的,第六意识的分别,你要去分别它才出现的,你要不去分别我法二执它是不动的。第二个是俱生的,即使你不分别,你站在那个地方什么念头都没有,它也会存在,叫俱生,不需要经过分别就能够生起。分别起的主要是产生在第六意识,它所分别的是五取蕴相。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我执,一般人的我执都是比较粗糙,我们刚开始破坏的我执是分别起的,这个我执它的生起的因缘,就是针对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所谓的五蕴——色受想心识,把它执为我。执为我有两种情况:

    一、即蕴计我

    这个即就是色即是空的即,就是说,就着五蕴的当体把它当作是我。刚开始我们都是执着色阴是我,一个人没有经过佛法知见的熏习,总是把外表的色身当作我,噢,我是很年轻,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就是色身不断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我在不断的变化了。一般人有这种把色身执为我,那么他的这种思想就很危险了。当你色身消失了以后我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就很容易产生断灭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生了。你这个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以色身为我容易生起断灭见。

    或者我们一般的以受想行识为我,以内在的思想为我,那么这种人是有点智慧的,他知道这个事情是老病死的,以内在的思想或者感受为我,我这念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有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个受就是我。或者说我对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思想,想阴就是我,就是这样子。

    即蕴计我怎么破坏呢?就是你观察五蕴是生灭的,如果五蕴是我,我就生灭了。所谓的我应该是要常、一、主宰,你要能够主宰,你怎么能够生灭,你反而被人家主宰。所以说这个我是不能成立的。这个地方从无常观就能够破坏即蕴计我。即蕴计我大部分都是凡夫,思想比较粗糙。

    二、离蕴计我

    我不是五蕴,离开五蕴有一个我,这个我住在五蕴当中,这个都是有一些智慧的外道学者。他也知道五蕴是老病死的臭皮馕,他认为说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东西就是我,这个住在五蕰、控制五蕴、主宰五蕴,所以叫——神我外道。有一个神我。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说离开五蕰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呢?佛陀就问外道说:“这个我是什么相貌?”他们讲不出来,因为你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被五蕴所收摄。佛陀说生命只有五个法——色、受、想、行、识,没有说是色、受、想、行、识、我,没有!所以外道只要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含摄在五蕴当中。破坏离蕴计我,我们可以用觅之了不可得,因为这个我执是不存在的,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对我——无我观,他说“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如果这个我是五蕴的当体,那么这个我就生灭了,这个生命你就没有主宰性了,你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业力消失的时候我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就不能成立。“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如果你说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住在五蕴当中,那么即非五蕴相,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了,请问你,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外道讲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这个东西不存在。

    在本论当中的修无我观,你先了解什么叫我!你找找看这个东西,你生命里有没有存在,就是你生命里有没有主宰!

    比如说你要找某某法师,你要把法师的相片看清楚,然后你去僧团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存在。说修无我观也是这样,你要知道什么叫我?主宰——你看看你生命当中有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后来发觉不存在,无我观就是这样修的!无我观有分别的无我观,先破分别的;俱生的是比较微细的,它是出现在第八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比较微细的,我们刚开始不修这个观,因为这个都是初地以上才修的,从凡夫到初地先破分别的我法二执。

    这个地方是说明种类,有分别起跟俱生的。刚开始是对治分别起的。第三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所发动的是烦恼障,障碍我们的涅槃,为什么很多的贪欲、嗔恚、嫉妒、高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我相就会有人相,在整个平等法界当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有对立就有烦恼,是这样子来的。那么有烦恼就障碍我们涅槃的寂静。法执它是一种所知障,它是一种智慧的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智慧,所以:

    我执的过失是——引生烦恼;

    法执的过失是——没有智慧。

    当然这两个过失比较严重的是我执,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断我执。我执是引生烦恼障,所以我们看有些人他有烦恼,你说,哎,我在家的时候就认识你了,你以前烦恼很重,你贪欲也很重,嗔恨也很重,但是你出家以后一下子就调伏了。就是他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有修我空观,有些人他不修我空观,在家居士烦恼很重,他出家以后烦恼也很重,差别只是这个人福报比较大而已,增加一点福报,烦恼依旧。

    为什么?因为他自我意识很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时候,他没办法改变自己,因为他烦恼本身是由自我意识在支持,无明缘行,行缘识,整个十二因缘是由无明带动的,所以他自我意识很坚固,他所有的烦恼都很艰固,很难调伏,很难动摇。

    我们不要说是佛法出世间的功德,你看世间法都是有差别。

    你看秦朝,秦朝当然春秋战国,诸位知道春秋战国在整个中国历史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礼崩乐坏,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经过长久的战乱,将近有八百多年的战乱,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大家都想休息,但秦始皇没有让大家好好的休息,建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就只好铤而走险,就出来造反。所以到秦始皇往生了以后,到第二世秦二世出现的时候,整个世间大家逐鹿中原,大家各凭本事。

    在整个秦朝末年的叛军当中,有两大势力是值得我们讲,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这个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一个将军的后代;刘邦等于是一个平民,是一个卖草鞋的老百姓。但这两个人性格——两个恒审思量有所不同,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秦始皇出游,出游的时候项羽看到秦始皇,他说:“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这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你;刘邦他卖草鞋,看到秦始皇之后,他也去凑个热闹,他也看到这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他也讲出一句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你看这个人讲话就知道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有不同,项羽这个人的我执比较重,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你。刘邦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像你这样,但是谁去做?他没讲。

    所以你看这两个人性格就造成后来的成败。我们看历史上项羽跟刘邦打仗,百分之九十九刘邦都是打败仗,刘邦可以说是整天被项羽打着跑,但是刘邦他有一个好处,他这个人能屈能伸,他包容胸量心很大,所以你看项羽里面的大将,你看韩信,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刘邦的手下不管是文官的参谋或者是武将,都是从项羽那面跑出来。项羽这个人个性刚愎自用,他不听别人的劝谏,我行我素,别人都没办法帮助他。就跑去帮助刘邦,说你这个人是势力弱,但是你能包容我,你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我就投奔你。

    所以果然到最后刘邦养兵蓄锐,在垓下一战获胜。韩信很厉害,韩信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当初的军队是一比十,项羽有十倍的军队,而且楚军,诸位都知道楚军是骁勇善战的;刘邦是收一些别人不要的军队,但是韩信这个人厉害,他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下子就把项羽打败。当然项羽也觉得很惊讶了,后来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溃散掉了,项羽在乌江自杀。

    所以说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人的成功失败的确有因缘的!

    就是说从初能变来说,从业果来说,项羽是比刘邦好多了,项羽他福报大,出生贵族,在古时候的封建时代出生贵族,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从一个初能变异熟识能变,项羽比刘邦超出太多了,但是看第二能变,项羽的失败,失败在第二能变,恒审思量有问题,太过于坚固了,就造成他的失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第七意识的过失——我执会带动很多的烦恼,而且使令这个烦恼变得很坚固。看第四段的伏断,

    (四)伏断

    分别我法二执,它的现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