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二章 入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二章 入籍 (第2/3页)

 宁采薇很是无语。下值?这才两点半好吧。

    那门子扫了两个孩子一眼,眼睛一翻的说道:“你家大人为何不来?名剌也是没有的吧?”

    朱寅立刻会意,上前袖出一块二两的碎银子。

    “名剌有。还请司阍使行个方便。”

    所谓司阍使,当然是对门子的尊称。

    那门子没想一个孩子这么懂事,说明家教不错。

    他袖了银子,说道:“也罢。你们去丙字号户房吧,今日丙字号户房来办事的人少,不用等太久。”

    说完,他就从腰间的荷包里取出一个小册子,撕下一张便签,“去吧。张户书肯定没空,你直接找王祇侯。”

    户书,是对户房司吏的尊称;祇侯,是对典吏的尊称。

    “谢过司阍使。”

    朱寅接过便签,这才顺利入内。

    进了仪门,就是一堂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面广场上高大威武的县衙公堂。

    甬道西边,是兵、刑、工三房的办公区。甬道东边,是吏、户、礼三房的办公区。

    加上三班衙役,这就是所谓的“三班六房”。

    坐牢之所以叫蹲班房,就是这么来的。

    可实际上,因为江宁县人口百万,事物太过繁重,所以贰佐官、首领官、胥吏、衙役,全部是超编配置。

    县丞有两个,主簿有三个,典史也有三个。最繁忙的六房,最少都是配三个司吏。

    比如最忙碌的户房和刑房,都是甲乙丙丁四房司吏。

    这就使得,本县光是吃皇粮的六房在编胥吏,就有两百多人。若是加上没有编制的雇佣工“书手”,足有五百书吏。

    朱寅和宁采薇没有心思观看公堂,而是直接往户房所在的公廨而去。

    光是户房公廨,占地就有大半亩。一进入户房公廨,就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进进出出,几乎都是衣冠楚楚。

    有来办事的士民,也有给人办事的胥吏。

    朱寅和宁采薇忽然发现,和后世的行政大厅,很有些像了。

    公廨门口,是神兽狴犴、獬豸的石雕。

    户房公廨里面是一条甬道,两边都是一间间公房,挂着甲乙丙丁的木牌。

    果然,丙字号户房的人最少,但仍然有一群人在办事。

    门口坐着一个少年书手,看到朱寅和宁采薇是两个孩子,顿时笑道:

    “这么小也进衙门办事。来户房作甚?有字签么?”

    朱寅将便签递过去,“便签在,找王祇侯(典吏)。”

    那书手点点头,指指边上的鼓凳,“先等着吧。”

    朱寅和宁采薇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看着其他人在各位书手、典吏的书案前办事。

    至于户书老爷(户房司吏),不好意思,作为二等“大吏”,已经很少亲自办事了。

    朱寅很快就知道王典吏是谁了。

    是个身穿青色公服的白胖子。

    在朱寅看来,六房相当于后世的县府各局。

    各房司吏,相当于局长,正科级实职领导。

    各房典吏,相当于若干副局长,副科级实职领导。

    不过,典吏和典史一笔之差,权势却差远了。

    典吏只是司吏的副手,属于胥吏。典史却是县衙诸吏首领官,虽还不入流,却是半个命官了。

    如果典吏是副局长,那么一笔之差的典史,就是政法高官兼办公厅主任、纪高官、检察长。

    权势不可同时而语。

    所以在县衙,典吏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典吏不少横,少横人上人。”

    县衙是个很大的机构,五脏俱全,就是一个微型的朝廷。

    除了知县、县丞、主薄、巡检、教谕、典史等,还有一大票吏员。

    知县作为一把手,统管全县军政大事,当然是一把抓。肯定忙不过来。

    官府实际事务,就落到了六房为主的胥吏之手。

    明朝三等胥吏,类似唐朝的流外九等。

    可要说起实权,明朝三等胥吏,可比唐朝流外九等强多了。

    难怪顾炎武曾言:“百官者虚名,柄国者胥吏。”

    这话当然偏激了,但还是很有道理。很多大臣的奏疏建议、施政纲领,都不是他本人的意思,而是身边幕僚书吏的手笔。

    因为科举读书出身的官员,工作能力大多很差。反而是那些善于庶务、长于实事的幕僚胥吏,工作能力很强。

    说大明朝实际上是胥吏在管,也无不可。

    很快,就轮到朱寅办事了。

    他早就打听明白,买户口,就是衙门里直接给钱办事。

    童叟无欺。

    买户口在地方官府看来,不是违法枉法,而是“合法”业务。

    因为这是…安置流民!

    是为了地方治安!

    区别在于,你给钱才办。

    这钱也不是经办者一人所有,而是进入官府的小金库,只是不上交而已,属于小集体的利益。

    王祇侯只是个三等书吏,属于在编人员的最低级。

    可是他却管着一群不在编的书手,手中捏着不小权力,谁敢说他不是官老爷?

    “祇侯老爷,我要入户本县。”朱寅叉手行礼,直截了当的说道。

    说完,他递上早就写好的户籍名单。

    户主是他自己,宁采薇是童养媳…其余人是“收养”关系,当然也就是“奴仆”。

    王祇侯(典吏)没说话,只是挥挥手,然后咳嗽一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他整个肥硕的身子,都深深坐入太师椅上,靠着椅背,取出一把小小的梳子,慢条斯理的梳理自己的抚须。

    一个老成的编外书手笑道:“你姓朱,可是宗室?从哪里来?大人呢?”

    他虽然笑呵呵的,可是眼睛却像刀子一样,仔细盯着朱寅的小脸。

    朱寅露出一丝愁苦之色,“从南洋回来,不是宗室,大人被海盗劫走了,不知生死。”

    那书手追问道:“为何要在本县落户?”

    朱寅毫不犹豫的回答:“祖上是江宁人,所以来此落户,算是归乡。父母若是平安无事,也会回江宁找我。”

    那书手又道:“你没有地产,要落籍十几人,只有买地造了鱼鳞册,才可新造黄册入籍。”

    “至于城中商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