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苦撼民心 纪律镇军纪 (第2/3页)
哭泣一夜刚入睡的儿女,叹了一口气,拎起书就往外走。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外面传来轻轻急促的拍门声音,“宋先生,宋先生,我是后街的小杨”,宋先生一听,这是以前他学生的家长,这么早来干什么?宋先生转身放下书去开门,妻子宋王氏急忙把内屋门关好。宋先生打开门一看,就见一个三十多岁男子用独轮车推两个大袋子进来,独轮车压的叽叽响,也不知道大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只见来人进门后立马把大门关上,从里面锁住,对宋先生说“先生进屋说话”,宋先生一脸不解,这怎么一道早来我这,还领我到我屋里说话,这是反客为主了?他进屋以后,只见来人说“先生,这是给您送的两百斤大米,想换些先生家的书籍”。宋先生一听楞了,前几天他问的这些书才能换十几斤大米,现在粮食一天一个价,要不是担心今天米价涨,他一早就去当铺当书了,说是当,其实就是卖,连吃的都没有,以后哪有钱赎回来,有钱的话,还能买些新书回来。现在灾荒年月,除了粮食,什么都不值钱。
一听两百斤大米,宋先生立马开门跑到院子里,用劲打开一袋,都是上好的麻袋装的,里面是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不掺沙子、土的好大米。“老婆子,有大米了”,宋王氏本来就在内屋门后偷听着,听到有大米,马上开门出来到,先侧身给来人行个礼“见过叔叔”,来人急忙说“见过嫂嫂,嫂嫂先和先生把大米搬进来,我细细给先生说”。等大家七忙八乱把大米卸下来,来人把黄少华统一教的说辞讲了一遍,就是海外宋人回中原,带回南洋大米(其实就是华夏时空的东北大米,黄少华说自己从南洋回来的,这些大米就是南阳大米)。
宋先生听闻是收集古旧东西,为保存祖先文明,不由得默默大哭,为自己早上拿书换米的想法惭愧,连声说,“同时宋人后裔,为收集祖先遗物,不远万里回来,书我捐出去,大米不能收”说完把布包里的书一把递给来人,又回里屋把留下两本也放在上面。来人记得黄少华昨晚教导的话,做事但留一线,不能换完,要给人家留点东西当纪念。把后面两本书又拿了下来,说道“这些大米一定留下,南洋黄先生带回来千袋大米,现在全城都在发放大米换东西,黄先生说这是以物换物,等价交换”。
宋先生老泪纵横,他是读书人,知道读书人的骨气,这是黄先生怕他们不收粮食,说的以物换物,等价交换,其实按现在行情,这一代大米就能换两条命,自己一双儿女都卖了,也换不来这一代大米。换书的话,恐怕一百本书都不行,现在自己二十多本书,换两百斤大米,两条上好的麻袋,自己何德何能啊?来人把书绑在独轮车上,说“先生我这边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你赶紧把粮食藏好,别遇到官府给抢走了,听说三天以后刘兴镇刘福通要起兵,您看是不是避避?”(这是黄少华交代的,提前给大家说一下),宋先生说“听说刘福通被贾鲁害的家破人亡,这是要反大元啊,这大元不把咱汉人当人看,该反!”来人又嘱咐两句,忙推车子走了。
还没说完,又听大门外传来急促的拍门声音,两人急忙先把大米拉到床底下,用破烂挡住,这才出来去大门口,开门一看,是三叔家的老大柱子,背了三四十斤大米过来,一打听也是三叔家早上用几个破碗破瓷器换了一百斤大米,换好后三叔急忙让大儿子给他大哥,宋先生的父亲家送几十斤过来。宋先生一听特别感动,忙拉柱子进屋里,把刚才两百斤的大米事情说了一下,还说要给柱子家五十斤,柱子一听急忙摆手,说家里粮食够吃的,说完要把背来的粮食留下来,抓紧时间回去。宋先生拦住不让走,非让柱子喝一碗稀饭,等柱子喝完稀饭,宋先生让他帮忙把自己留下的大米藏到地窖里,再带回五十斤大米才让走。得,等柱子一到家,家里一看,送出去三四十斤,背回来五十多斤,还有一条上好的麻袋,这是真亲戚,双方都当一家人看。
今天在城门收税的领头的孙衙役是个老油子,当衙役十多年,看个城门这是“雁过拨毛,老幼皆收”,连孕妇进城都收两个人的税,遇到肚子大的,还收三个人的税,非说人家是双胞胎,人称“剥皮孙”,这个孙衙役一看今天出城的人那么多,先是害怕,不知道出什么事情,后来又高兴,心里想你出了城反正要回来,进城就收税,老子今天要发财。
话说那边用粮食换就破烂、旧书的纷纷回到富贵酒店,一上午黄少华从空间放了四堆大米,四千袋,整个颍州城才两千户人家,七八千人,扣下刘福通分几次藏下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