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天纵(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天纵(四) (第2/3页)

一次训练时这把枪就炸了膛,飞出的散件把莫敌的左眉骨插了两道深深的口子,伤好之后,眉毛成了断断续续的三条,让本来就不漂亮的莫敌更增添了两分狰狞。

    从医院出来那天,莫敌得到一个让人高兴的消息,桂林几大商家联合买了一批军械捐赠给自己的营,还搞了一个捐赠仪式。张永发、鸿庆隆、利安祥、熊同和、黄昌典等几个商行的人敲锣打鼓,抬着猪挑着酒送到军营,送来的物品之中,有一把崭新的德国M712毛瑟手枪,那是特意送给莫敌营长的配枪。

    二十五年过去了,莫敌还清楚的记得那天的情景,常常不自觉的回味,那是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热情、友情、豪情……这十年来,又多了一份乡情。

    张永发的少老板张香圃是黄埔八期的受训生,与莫敌不同的是,莫敌是刚从民团回到正规军里,而他却是刚刚解甲归田弃武经商,受父亲要求,回到桂林经营张永发商号,经营染坊、织布和销售布匹绸缎。张香圃三十四五岁左右,身材健壮,很有军人气质,曾任国民革命军副连长一职,对军队建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有发起捐赠义举,是因为获悉莫敌在训练时炸膛致伤一事,认为作为一营之长,所持枪械竟如此之差,一旦外敌入侵,如何作战,如何上阵杀敌。《南史·陈暄传》云:“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很快,张少老板就与莫敌成了很好的朋友,很明显,张少老板把自己未能继续从军的遗憾寄托在莫敌身上,曾经在黄埔许下的宏愿希望莫敌能够帮他实现。

    张少老板认为,驻军与驻地民众之间,应该有一种明确的关系,民有义务养兵,兵有义务保民,一个地方的军队,不应该仅仅是统治者的武装,更应该是民众的武装,军队要融入民众之中,成为民众的一份子。告诫莫敌,凡到一个地方驻扎,首先是要与当地的民众搞好关系,成为当地民众认可的军队,这样一来,不仅有了吃和穿,还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事半功倍。

    莫敌在桂林呆了一年多,这一年多里,他与当地商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出入各大商家,他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与黄昌典交换笔墨纸砚,把自己的部队的采购全权委托当地商户,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士兵在练兵之余,为商家保镖护路,换取相应的费用和物品,其中就有鸿庆隆的月饼熊同和的药品利安祥的豆腐乳。

    或者莫敌就是一个天生的军事人才,经常能够在细微之间找到军事亮点,比如在张永发铺面找到的灵感,就让张永发的少老板张香圃也佩服不已。

    张永发是个布店,售货方式很有特色,面料整齐的码在柜台上,客人进去自主选购,选好后自有店员裁布收银。店里吊着两根绳子,专门用来空中走账。客人选好布料后,店员将布料裁剪好,算好价钱写在纸条上,连同收到的钱一起夹在绳子的铁夹子上,“唰”地一声拉到收银台。等收银台结账完毕,绳子又“唰”地一声回到店员头顶上,夹子上还夹着找补的零钱。

    莫敌告诉张香圃,如果在打阵地仗时,在指挥部和几个突出部之间,弄一个这种的绳子传递消息,可以省下不少人力,也能救下不少通讯员的性命。

    张香圃大赞莫敌是个绝对的战争幻想家,一定能够打出有创意的胜仗。

    桂林的繁华,开拓了莫敌的眼界,桂海碑林,更满足了莫敌的求知欲望,直到1936年的夏天,莫敌接到通知,到广西军校高级班深造。

    广西军校也称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制十八个月,在莫敌读到一大半时,学校从南宁东郊长岗岭迁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