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贴】再思考,中国当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转贴】再思考,中国当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师? (第2/3页)

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抹杀。

    他举了一代大师郭沫若的例子,他说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述说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老那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那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校长说,“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抹杀了。”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成能考上。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示在评估和检查太多。学校和教授们的精力大量花在应付它们上面。这些评估和检查的本意是好的,少作一些也是需要的,但作得太多了,指标又往往都是形式主义的,大家都在应付。“辛辛苦苦造数据,认认真真走过场”。不但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并且废弛了学术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在各个学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

    “谈立异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

    “谈立异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朱清时说,“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抹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抹杀了一变,比及大学结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立异。”

    朱清时认为立异人才的培养、大师的培养都是一个延续的过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现行的的高考制度要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立异人才。

    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思路他提出:一方面,不克不及轻易拔除考试。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需要的,它仍然是社会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体例,并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槌定终生”的考试体例。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