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消逝的年代——读李西闽小说《拾灵者》 (第2/2页)
灵性的泯灭令人无比绝望,即使是作者也丝毫看不见世界将逐渐变好的契机。拾灵者矮马在一场谋杀的大火中遭到吞噬,他对罪恶的审视最终以肉体的毁灭作为结局。作者李西闽在充分地叙说了罪恶以后,又让罪恶取得最终的胜场。尽管贩婴者最终遭到了警察的逮捕,但是小说中那些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却远没有走向终结,弥漫在四处的血腥味只有越来越浓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幻想故事,而是我们生活的真切隐喻。在每天的新闻里,不断有人世间的各种灾难被报道,同样有无数灾难并没有被报道。相比起小说的叙述而言,人性的丑陋和卑劣在现实中只可能更加深重,这是人世苦难的根源。
在文学史上,文艺复兴巨匠拉伯雷以一部《巨人传》大开后世“狂笑美学”的生面,伏尔泰、马克·吐温、冯内古特等各个时代的卓越作家纷纷狂笑着解构了这个世界的景观。笑是如今文化现状的主流,所遮掩的是悲苦精神的泛滥。而李西闽的写作把笑声剔除在外,让颤抖的恐惧声音占据了所有空间。在当下的汉语写作中,情欲叙事(卫慧)、苦难叙事(余华)、反讽叙事(王小波)、愤怒叙事(莫言)等纷纷占有了一席之地,恐惧叙事也以李西闽为代表进入了主流话语圈。在诸多昔日的先锋作家被市场化消磨了批判锋芒之后,李西闽的恐惧叙事仍旧能够继续保有其原始意义。弥漫在李西闽小说中的血腥气味,其对现实的隐喻含义并没有在读者的爱抚中遭到瓦解。作为恐惧叙事内在的坚韧性,和《拾灵者》中对灵性消逝的哀悼,拥有一致的精神逻辑。
在作者李西闽的博客里,他曾坦率地承认:“现实的恐怖远远超过了任何恐怖小说,有时觉得写恐怖小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对现实的绝望超越了现实本身,恐怖小说《拾灵者》的写作也许正是作者继续自己徒劳地拾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