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玻璃成功。 (第2/3页)
入退火通道退火后,杨鹏检查玻璃试验品的成色,发现第三个坩埚里加了硼砂的玻璃的透明度最好,算是找出了最优的配方。第二炉玻璃杨鹏又微调第一炉找出的最优配方,直到找到较为完美的配方,这才作罢,开始制作成品。
第三炉玻璃,杨鹏就开始用模压器模压玻璃用品了。杨鹏用生铁制造模压器,模压器上抹上一层用桐油调和的木炭粉末,防止铸模和玻璃黏合。一个坩埚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降温后,将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铸模,工匠们压下铸模压具,迫使玻璃液体在模压器中成型。待模压器中的玻璃冷却后,一个圆形玻璃杯就做出来了。
透明的玻璃杯做出来,放在桌子上十分美观,散发着水晶般的皎洁光泽。蔡怀水大呼神奇,兴奋地跟在杨鹏后面左看右看。“城主,做成了!做成了!这下我可以去娶翠儿了!”五个打下手的匠人也是满脸惊奇,看向杨鹏的目光中满是崇拜。
这个时代玻璃是绝对的奢侈品,这么大的透明玻璃杯匠人们都没有见过,放到市场上去卖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不过杨鹏拿起那玻璃杯仔细一看,却发现了不足之处——玻璃杯杯壁里还有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不但有碍美观,而且会让玻璃杯变得脆弱,容易破裂。
杨鹏想了想,觉得还是澄清的工作没有做透。杨鹏决心要干掉这些气泡,于是在新一锅玻璃热液中加大了食盐的投放量。食盐放多以后气泡倒是减少了,却让整个玻璃液乳化了,做出来的玻璃杯变得不再透明,变得像是后世的磨砂玻璃似的,让杨鹏大失所望。
杨鹏想了好久,决定还是维持原来的食盐投放量,增加搅拌的工序!他找铁匠打造了几十根铁棍子,让匠人们在玻璃液冷却前不断搅拌坩埚中玻璃热液,把玻璃热液中的泡沫尽量搅拌冒出,这才加入食盐做澄清剂。加入了搅拌程序后,杨鹏指挥工匠们将这一锅玻璃倒出模压。新一个玻璃杯做好后,杨鹏惊喜地发现气泡基本没有了。他得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圆底玻璃杯。
看着这个完全透明基本无色的玻璃杯,杨鹏感觉银子在朝自己挥手。
不过杨鹏倒是不担心玻璃配方外泄,为了防止玻璃产业的配方外泄,杨鹏早就在生产环节层层设计:他一开始就把烧玻璃的烧窑和投料工序细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交给不同的人操作。而且杨鹏也不告诉操作投料的工人他操作的是什么材料,只让他知道材料到了就按重量投入坩埚。而原材料采购人员也只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材料,不知道这些原材料怎么用。
即便是帮助杨鹏建玻璃窖的蔡怀水,他也只清楚玻璃窖的结构,不知道杨鹏的各种材料配方和比例。想搞到杨鹏的玻璃配方,就要买通所有玻璃作坊工人和所有原材料采购人员,这是极难的。如果说技术从保密到扩散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话,杨鹏希望这个扩散的日子尽量晚一些到来。
到了六月,杨鹏的两千套别墅已经全部建好。
这些别墅中的一千套被杨鹏租给了各项产业的员工家庭,七十文一间房,租金水平保证杨鹏可以十五年收回别墅的房价。还有一千套别墅,被杨鹏租给了天京新城中的各色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员。天京新城有两千户高消费水平的员工家庭,各行各业都有需求,所以几个月内天京新城就涌入了两、三千商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些人也要住房子,也租住在杨鹏的别墅里面。杨鹏租给这些外来人员的租金就贵一些了,每月一百零五文钱租一间房,这租金水平使得李植十年就能收回一幢别墅的房价。
房价收回后,租金就是净利了。两千套别墅的租金,如今也能让杨鹏每个月收入六百多两银子。当然,其中有少量别墅是卖给员工和外来人员的。小别墅卖给工人家庭是五十两一幢,这个价格每个家庭限购一套。卖给外来人员则是六十两一套——其实即便是六十两一套的房子,也比沧州城的房价低一些。天京新城各行各业需求都火爆,在这里做买卖赚钱容易,这个房价水平也不算高。
别墅建设停止后,天京新城摆脱了大工地的状态,再没有了那么多堆积的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也减少了,整座城看上去整洁了许多。两千幢别墅也让范家庄初具规模,站在城墙上看过去,城北那些白墙黑瓦的连绵别墅十分整齐美观。
无论在卫生条件还是繁荣程度上,天京新城都是这个时代城市中的翘楚。
玻璃作坊是杨鹏第三个比较赚钱的产业,杨鹏找赵金喜来一问,发现玻璃酒具现在已经供不应求。玻璃作坊每个月能产两百五十套玻璃酒具,五十套玻璃茶具。玻璃茶具还好,每个月能卖三十多套。无色的玻璃酒器则极为畅销,一上市没几天就立即卖光。
而且玻璃酒器的需求似乎是越来越盛。不光是沧州城的人知道了玻璃酒具的好处,京畿各个府县也有来买的,甚至有南方的富商士绅也派人来买货。杨鹏销售的一套酒具里面有二十个无色酒杯,能够两桌人使用。三十两一套的话,平均一个酒杯只卖一两五钱。和西方货船跨越重洋贩过来无色玻璃杯比起来,天京新城的无色玻璃酒杯就便宜多了,怪不得富商们都要抢购。
虽然如今玻璃作坊每个月能为杨鹏赚六、七千两利润,但显然这个产品的盈利潜力亟待挖掘。杨鹏立即找来蔡怀水,让他马上动手,在原先的玻璃窑旁边再建一个新窑,扩大玻璃的生产能力。当然蔡怀水一个人干不行,杨鹏又雇了六个工人作为第二个玻璃窑的员工,和蔡怀水一起建玻璃窑。
蔡怀水建第二个窑子轻车熟路,只用了二十多天就指挥工人们建好了窑子。第二个窑子一落成,杨鹏就让新窑子全力生产玻璃酒器。新建的窑子比老窑子多一个坩埚,将玻璃酒器的总产能扩大到了一个月六百套。玻璃酒器的招牌已经打出去,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杨鹏对酒器的销售有了新想法。
杨鹏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