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八章 有人来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第一一八章 有人来投 (第1/3页)

安世南双手合十施礼:

    “阿弥陀佛,赵公子,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居士姓牟,名融,原是本地广信人士,中原大乱之时陪母亲避难交趾,广信略微安定之时方回。牟居士性喜读书,凡能搜罗到的博杂书籍都仔细阅读,对儒家经典《五经》和老子写的《道德经》深有研究。牟居士回来时,北方不少人也都避乱南来,聚集在广信一带,一时人才荟萃。其中多有学者,也有道家术士,他们时常交流学术,或互相辩论。牟居士后来接触到我翻译的佛经后,特别感兴趣,就加以深入研究。就是这个佛字,还是牟居士提出这么翻译的,我也觉的我教原称“浮屠”的梵文Buddha不好翻译成相应的汉语,翻译为“佛陀”,再简称“佛”。我意以为我教从此在中原不再成为浮屠,而改称佛教。牟居士善莫大矣。”

    这人竟然是牟融,我前一世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绝大的作用。历史上曾记载他当年叹息说:“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世上万物纷扰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天下变化万端都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天子不能任命他为朝臣,诸侯不能和他亲近结交,这才是最可贵的处世之道啊。”牟融只想趁着年轻精求学问,多次拒绝了政要们邀他从政的好意,集中精力研究儒家经典学问,兼研究老子道德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牟子也因此有机会接触佛教理论,并引起浓厚兴趣。他以对中国儒家理论和老庄之学的深刻认识,创造性地将佛教理论融入中国儒、道理论之中,并且他以博学、善辩著名,常引用《五经》作辩,对答如流,许多道术之士都不是他的辩驳对手。对于佛的理解,牟融认为,佛是一种谥号,犹如中土的三皇五帝之号。佛的意义是觉悟,佛也是道德之祖。对佛的描述,书中采用类似庄子对真人的表述:“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

    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牟融认为,佛法之道,它基本的精神是要引导人们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与儒道的作用是一致的。牟子特别讨论了“更生论”,也就是佛教的轮回理论,这一教义是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学说相联系的。牟融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这是形尽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而有因果报应,“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

    牟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最大的贡献就是以儒道思想来比附佛教,这正体现出佛教的中国化倾向。牟融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来比附,他用中国道家对道的描述来解释佛道:“道之言导也,导人至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无为”这个概念最早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第二十八章)中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将守之,万物将自化。”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而实际上印度原始佛教讲的道,原指方法,并非老庄所讲的万物本原,佛教追求最高境界称为涅?,即圣智所证之真理,又叫法性、法界、实相等。佛教讲修行通过自身用功办道,修行精进,消除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清净、自在、安详的精神境界;道家则要修道者遵循道的规则,少私寡欲,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保持修行者的高尚德行,治理天下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清虚自然与佛教的所谓涅?不相同。再加上比他晚几百年的惠能提出顿悟的禅宗理论,佛教才彻底中国化,获得了新生。牟融为了论证佛教与传统思想无异,不但改造了佛教的出世之道,而且同样也改造老子的自然之道,他把佛道、儒道、老子之道都统一到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上来,指出各教之道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它们最终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佛、儒、道三教的本义是一样的,它们的存在发展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也就是说,实际上他已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