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庲降都督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庲降都督来了 (第3/3页)



    席间,邓方说刘备伯父传书言道对南中一带豪族宜抚不宜剿,万万不可追杀殆尽。庞统师叔微微摇摇头,表示不太认可。但既然刘备伯父已经这么说了,而且人家邓方才是此地的最高领导,我们不过是过路人,管的过多乃是越权,传到刘备伯父那里好说不好听。不过沙摩柯和他老爹摩里不干了,沙摩柯直接就蹦起来问邓方:

    “邓都督,你的意思是再请那帮家伙回来在我们头上拉屎?”

    邓方脸sè微微一赧,慢言慢语对沙摩柯说:

    “小洞主,你能保证若是你们那些兄弟掌控此处,就不欺负那些豪族?要知道这里欺负你大哥的豪族之一华家已经被你们几乎灭门了,人家其他各家对你们就没有想法?”

    沙摩柯一听哑了。确实是,他那布依哥们完全掌握权利的话,那些以前欺负他们的豪族肯定得不了好。

    不过沙摩柯既然是我的徒弟,我也不能让他们吃亏,后世这里那还有什么蛮汉之分?我饮了口茶,对沙摩柯使了个颜sè,示意他先不要说话,由我来说,沙摩柯明白了,就坐下来,但嘴上还是说:

    “反正我不同意那些欺负我们的人来做官继续压榨我们。”

    我直起身,对邓方一施礼。

    “邓都督,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邓方知道我是沙摩柯的师父,就也没太客气。

    “贤侄只管讲来听听。”

    看我要发言,场中都静了下来,我又对在场的人一拱手。

    “各位,冤家宜解不宜结。此地蛮汉冲突已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化解的。我有个建议,本来这里已经各族是各洞自治,官府大权掌握在汉民豪族手中,朝廷的政令难以到达各洞,并且那些当官的也常巧借名目盘剥各洞,这样自然民怨沸腾。我想是否双方各退一步,划好各自的地盘,明示税负及纳贡标准,不得擅自更改。双方出人监督,违者重罚如何?”

    大家听了之后,议论纷纷,最后经过争论,大体上同意这么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华家家族已亡,其家产作为牂柯郡各洞损失的补偿,还有一大片山地,没法分了,大家谁也想要。庞统师叔就建议我干脆买下来,把山地钱一部分折成银子给大家,一部分用这里最紧缺的药品、铁器抵扣。我看了看那块山地,位于鳖县城北六十里地,叫龙岩囤,沙摩柯说那山头是块平地,南北东西距离大约都是2里多地,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很是险要,山下湘水左右环溪环流,群峰簇拥。我一下子醒悟过来,这就是前一世的海龙囤啊。

    前一世的海龙囤是遵义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明朝廷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前一世时,我还去旅游过,当初杨氏于囤东侧山下设三关: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及“天梯”形成前沿防御体系;囤上再设三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关墙重重叠叠,先后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古人盛赞曰:“飞马腾猿,不能逾者”。

    邓方也不愿把此山交给当地蛮人,也是怕他们据险作乱,前一世不正是这样吗?所以当庞统师叔提出此意见后,邓方很快就答应了。唉。我就掏钱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