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部 初到三国 第四章:制药与炼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部 初到三国 第四章:制药与炼钢 (第2/3页)

师父和华师父也含笑放心了。

    我知道现在西川的战事还不会有大的变化,趁现在应该给刘备打个好的后方基础,等以后天下争霸时实力更大一些。现在打仗,军卒一旦受伤,几乎就是没命了,部队减员极大。现在我成了医圣的弟子,应该借鉴一些后世的经验,做好伤兵的康复工作。在我的大力建议和说服下,诸葛先生成立了专门的医学教习馆,在先生的伶牙俐齿劝说下,张仲景先生和华佗先生同意为教习馆总教习,同时也高薪聘请了当地的名医做普通教习,收军中识字之人以及愿意从军的书生,统一传授救治知识,考核合格后,愿意从军的,编入军中,按军官待遇,专门救治伤兵。不愿意从军的可以凭考核合格证在刘备治下开设医馆,并且可以从我的医馆优惠进药。我自然还是吃两位先生的教学小灶,医学水平那是突飞猛进啊。

    在这半年多的学习中,我跪的腿都麻了无数次了,心里真是烦透了。为了舒服点,做了个后世的马扎,结果又被黄师娘发现,改造成了行军床和担架,我又出了一次风头。

    做药的同时,我的武艺还要继续练。不过我发现张苞、关兴的武器似乎也很普通,连点寒光也没有,自然我的枪头也是那样。关兴有一次一刀砍到一块硬杂木上疙瘩上,刀还被崩了一块。

    “二哥,咱们自己做把好刀吧。”

    “我也想啊,你行吗?”

    “怎么不行,只要你们听我安排,我一定能给你做把好刀。”

    “三弟,大哥我也听你的,能否给我做把?”

    “没问题。”

    说干就干。我和父亲、还有孔明先生要了一块地,紧靠城外边的一条河,这条河是油江的一条支流,常年水流不断。离的大路不远,因隔着一个小山包,从大路上又看不见,显得又很偏僻。我就安排张苞带领他府上的一帮人把地平整好,一直挖到硬底,然后铺上花岗岩,打好地基。关兴则带一帮人烧耐火砖和木炭。阿斗则待人收集铁矿石、煤、石灰石和其它东西。地基和耐火砖弄好后,我就指挥赵龙赵虎一帮人先用一根6尺长的杉木立在高炉地基的炉心,然后用100根高达3丈胸围1.2尺的杉木紧挨地基四周排着围起来,再离地面1丈的地方再用12根胸围2尺的杉木四周箍紧,这些木工活作完后,就开始用黏土拌着河沙往里面填,由下而上层层夯紧,每填下5寸松土,都要打成1寸多厚,等到黏土添满后,开始用铁锹按照炉型尺寸开始向下挖把中间挖空,炉型早用木头作好模型,采用的是炉腹角78度左右的锥型炉,挖的时候只要按照上面标的尺寸往下挖就可以了,挖好后,在里面填筑耐火砖,作为炉子的内壳,对炉子进行长时间低温预热后,用耐火黏土添缝,抹面。炉门作成向上60度的倾角,两个风嘴由耐火黏土烧制的陶土管制作而成,进风口采用的是可调换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炉子的上口直径1.5尺,炉腰直径5.5尺,炉缸竖长1.5尺,前宽6寸后宽7寸,深0.6寸,进风口宽8寸高9寸,出铁口直径5.5寸。

    诸葛先生和父亲已经对我想干的事不太奇怪了,也对我们的行动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为了防止风量不足,在黄师母的帮助下,在高炉的旁边做了一个大型的活塞活门木制推拉风箱,这种风箱由活门控制,推拉都可以进风,风箱由一台水轮通过偏心轮连接杠杆来驱动。高炉边还建了全部用耐火砖砌筑的搅炼炉,高炉中的生铁水可以通过预热室,直接流到搅炼炉的炉床上,炉床采用的4寸厚的生铁板铺在耐火砖上建成,两边高中间低。另外还建了一个比当时的普通锻炉大得多的锻炉,为了锻造省力和方便,在这三个炉子旁边是三个水力锻锤,一个是用于jīng加工,另外两个是大型锻锤,锻锤由和水轮连接的杠杆驱动,用水闸进行开闭和调节速度。三个锻锤基座采用石灰黏土石子夯实,并用方木垫底,以承受锻锤那巨大的冲击力量。高炉的旁边还预留有浇注大型铸件的坑槽,并和高炉的出铁口连接,铁水可以从高炉直接流到模具里面.不用再次倒腾.距离这些比较远的地方,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