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一十三章 你疯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一十三章 你疯了 (第2/3页)

堪言后,刘琦并没有让军心和士气都已经遭到重创的荆州军撤出柴桑城,而是红着眼睛决定继续强攻柴桑,说什么都要拿下柴桑城,一雪自己在计谋战中遭遇的耻辱!因为刘琦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如果就这么退兵回去,自己就将永远失去父亲与荆州官绅军民的信任,倾向于自己的荆州文武重臣也不会坚定支持自己继位,届时蔡氏的内忧与徐州军的外患一起爆发,父亲就算坚持要把大位传给自己,自己也不可能坐得稳,所以刘琦别无选择,只能是坚持继续打下去,用敌人的鲜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

    对刘琦而言还好,盟友刘勋队伍虽然已经退回了海昏,袁胤的队伍却还可以利用,所以揭穿徐州军离间毒计的当天晚上,刘琦就与袁胤又达成了一个联手协议,袁胤军帮助荆州军拿下柴桑,荆州军帮袁胤军铲除刘勋,事成后刘琦表袁胤为豫章太守,允许袁胤队伍继续驻扎在南昌,接受荆州军的号令指挥,为荆州军提供钱粮后援攻取江东。袁胤身不由己只能答应,偏巧袁胤的儿子袁能又是一个孝子,便也接受了这个协议,率领还有万余的袁胤军继续协助刘琦攻打柴桑城,袁胤本人则留在荆州军营中充当人质。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荆州军和袁胤军在刘琦的指挥下,向柴桑城池发起了多次进攻,也用出了各种各样的攻城手段尝试破城,可惜桥蕤本就擅守,得到了天才怪胎杨证辅助后更是如虎添翼,每一次都把荆州军的攻城击退,又先后挫败了荆州军的疲兵计、夜袭计和诱敌计等等攻城战术,荆州军连连攻城不下,士气益发低落,不过刘琦也汲取了前两次攻城投入兵力过多导致伤亡过大的教训,每次攻城都是点到为止,情况不对就下令收兵,尽可能的减少军队伤亡,所以伤亡总体来说不是很大,实力仍然占据绝对上风。

    当然了,柴桑守军方面也不是安如泰山,内部隐患渐渐浮现,多次守城激战下来,柴桑守军的伤亡也超过了四千之数,守城物资消耗更是巨大,最为重要的羽箭库存已经仅有三成,同时民间也开始了出现缺粮情况,而援军何时抵达却丝毫没有消息,桥蕤对此颇为担忧,杨证却仍然态度乐观,除了劝说桥蕤谨慎使用守城物资外,再有就是告诉桥蕤说,“桥叔父请放心,鲁都督在差不多两个月时间里,不出一兵一卒救援柴桑,足以证明鲁都督是在酝酿一次大规模反击,只是之前风向不利和准备不足,不敢冒险用兵,所以待到春风起时,我军援军必至。”

    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有一只信鸽飞进了柴桑城,信鸽身上携带的纸条上,鲁肃亲笔写了一句话,“援军二月下旬抵达。”

    看到这句话,桥蕤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杨证却是眉头紧皱,好半天才冒出了这么一句话,“鲁都督来得太晚了,下个月的下旬才能抵达柴桑战场,虽然确保了风向有利我军水师,可是刘琦在此期间跑了怎么办?”

    “跑了不是更好么?”桥蕤笑道:“省得我们天天提心吊胆,连睡觉都不敢踏实。”

    杨证沉默,半晌才叹道:“可是,这可是一个大破荆州军队的难得机会啊,我们把刘琦拖在柴桑差不多了两个月了,荆州军队已经到了师老人疲的节奏,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我军与之决战胜算极大,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重挫荆州水师,今后我们的鄱阳湖水师和柴桑城照样得时刻受到荆州水师的威胁。”

    “话虽有理,但鲁都督也没办法啊。”桥蕤摊手,无奈的说道:“起码要到二月初,柴桑这一带才会春风渐起,风向还会反复,得到二月中下旬,风向才会彻底稳定,对我军水师才最有利,我们的水师实力还是不如荆州水师,不稳妥点出兵还是十分危险。”

    “得想个办法,把荆州主力拖在柴桑城下等死。”杨证自言自语道。

    “贤侄,你想得太美了吧?”桥蕤笑道:“荆州主力又不是归你指挥,你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继续围城不走?”

    “桥叔父,如果小侄有办法把荆州主力拖在柴桑城下等死,那你有没有胆量再坚守柴桑一个月?”杨证反问。

    “臭小子,竟然敢激将你桥叔父?”桥蕤慈爱的笑骂了一句,然后笑道:“如果淮清贤侄你有办法拖住敌人,叔父就再坚守柴桑城一个月,帮你成全大功!”

    桥蕤这话刚说完就后悔了,因为杨证已经露出了得意微笑,拱手笑道:“多谢叔父许诺,其实小侄早有主意,只是担心叔父不肯采纳,所以才设了一个陷阱,冒犯之处,叔父请千万不要怪罪。”

    听到杨证这话,桥蕤徉怒责骂,但骂不了几句就赶紧问起是何主意,而当杨证附到了桥蕤耳边说完自己的主意后,桥蕤顿时就放声大笑了,骂道:“小子,够损!好!叔父不能对小辈食言,就按你说的办!”

    当天下午,柴桑守军忽然在城内张贴告示告知城中百姓,说是敌军围城将近两月,城内百姓多有断粮人家,但守军也拿不出粮食援助百姓,所以允许已经断粮的百姓在次曰出城离开,并且派出了使者出城与荆州军队联系,要求志在夺取江东全境的荆州军队为江东生灵百姓计,允许城中断粮百姓在次曰正午出城投降。刘琦闻讯大喜,当场许诺允许百姓出降。

    第二天,徐州军果然在柴桑南门上竖起了一面巨大白旗,上书‘柴桑百姓投降’六个大字,到了午时正,徐州军也如约打开了柴桑南门,让愿意出城离开的百姓手打白旗出城,城中断粮百姓与担心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