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战争机器运转 (第3/3页)
现在是隆冬十二月,虽然是冬小麦的种植期,但青黄不接,百姓虽富庶,家有余粮,可也不能打他们的主意。
那粮食囤积最多的是谁?
还不是各地豪强。
青州豪强们现在的日子不能说过得特别差,至少青州商业和农业的发展都不错,搭上刘备的顺风车,有钱人只会变得更有钱。
至少孙家管家王家等最早依附于陈暮的豪强,家中的产业就各个至少翻了一倍。
问题是谁家的粮食都是囤积起来准备拿来卖的,主动上交给国家,指望豪强有这觉悟?
想都别想。
可孙昭他们都被陈暮杀怕了,青州豪强被宰的还少吗?
这个时候不交粮食试试?
扣上一个私通董卓的大帽子,登时就是身死族灭。
所以只要不是傻子,也只能咬牙同意。
刘备却是笑道:“不白拿,按照市价卖给我便是。”
孙昭苦笑一声:“唯。”
说是市价卖给刘备,但青州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价格很低,已经跌到60多五铢钱一石。
要知道即便大汉朝和平时期,也要200钱左右才能买一石粮食,而像现在这样的乱世,很多地方已经500钱一石,甚至1000钱一石,由此可见青州富庶。
如果他们运到别的地方卖,至少要赚五倍以上。
现在按青州市价卖,虽不能说血亏,但想要赚钱,那是想都别想。
解决了檄文和军需的问题,刘备又对华歆说道:“子鱼,尔等青州官员,应当立即在各郡国发征兵令,必须要身强力壮,自愿从军报国者才行,明白了吗?”
华歆之前也是青州名士,但区别于管宁邴原他们只想治学,华歆是愿意出仕为官的,所以不像郑玄他们是学院派,而是青州本地派官员代表,听到刘备的话,华歆拱手说道:“那就请州牧下令,让各地官员在城门张榜招兵。”
“嗯。”
刘备点点头:“我即刻写招兵文书,盖上州牧大印,印刷雕刻之后,散布全州。”
他虽然进京担任九卿,按道理来说,州牧的官职已经没了。
可刘备进京的时候是带着州牧大印,到时候要上交给国家,再换上九卿大鸿胪印,才能算是正式交接班。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刘备并没有去报到,州牧大印自然就带在身上,就依旧有州牧权力。
一切安排妥当。
写檄文、招贤令的工作,就由以郑玄为首的学院派来做。
他们名闻天下,是海内知名大儒,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做这份工作更胜一筹。
粮草的事情则交由青州各地豪强一同筹措。
他们手里有粮食,不找他们找谁?
最后是征兵,就由各地官员来处理。
之前也说过,汉朝的征兵制度属于雇佣制度。
别看刘备当初数万大军讨伐张纯张举叛乱,可回来之后,就要立即解散了部队。
不然的话,光付这些士兵的工资与粮食,这几年就负担不起。
所以现在青州各郡只剩下每郡几千郡兵以及刘备自己的一些亲卫队,加起来也才两三万人,自然成不了大事,就要重新征兵。
也许有人说,你当初既然有那么多兵,重新征召回来不好吗?
当然不行。
一来这些士兵现在个个都有田地,很多人并不想再冒着生命危险打仗,强行征召他们,会引起反感,在战场上不容易用死命去打仗。
二来重新征召士兵,有利于解决一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可让一些没有工作田地的青壮有上升通道,如此这些士兵为了能够获得田地和奖励,必然拼命打仗,激励士兵士气。
总结来说,就是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能让那些有家室、有产业、有牵挂的士兵上战场。
反正军队骨干和那一批历经风雨的老兵还在,比如最早跟随刘备的幽州士兵,目前就都是基层军官,几千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带着新征召的士兵,很快就能把部队战斗力提升上来。
这就跟小胡子在只被允许拥有10万人部队的情况下,干脆训练出10万军官,然后利用这10万军官,一夜之间扩充出数百万人部队是一个道理。
青州经过陈暮刘备数年治理,早就铁板一块,随着刘备一声令下,一州的战争机器轰隆隆运转,各地有条不紊地开始执行命令。
虽然年关到来,但整个青州,都处于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