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七三 妖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五七三 妖修 (第3/3页)

修已经是妖皇境还是妖兽的模样了!

    不过,妖族的性修和命修并没有像修真界那样格格不入,妖族只有家族之争,是没有门派之争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功法没有正不正宗一说,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

    因此,只有妖修愿意,他们只要有了足够的妖力后,就可以选择性修从而化形。凝元期可以,结丹后也可以,成了地妖也行,当上妖皇还可以;只不过,他们一旦修成人族,虽然提升境界的速度是会变得很快,但自身的实力就不敢恭维了。

    实力变弱,在渡劫的时候就会多一层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妖族明知修成正果人体后,修行的速度回加快,但还是坚持兽体修行的原因了。

    世人常用妖、魔、鬼、怪,来形容一切未知的、神秘的、恐怖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本质上他们都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人创造了他们。

    ‘鬼’很好理解,他与人有关,指代人死后不灭的灵魂,鬼的来源只能是人;但我们却常常对妖、魔、精、怪区分不清。比如我们常常会混用这些称呼,如:妖怪、妖精、精怪、妖魔等。

    ‘妖’,其实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反常的事物和现象,这也是它最初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地反物也,从是,与神同类。”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反物,指群物失去本来的常性。《左传·庄公十四年》讲到:“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这里的妖不一定具有实体,而是指不遵循常规礼制即是‘妖’,我们常说的‘作妖’一词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层含义才是指:自然物变成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生命体,此意义上的‘妖’一般都有原形,如:狐妖、猫妖、蛇妖、花妖等。

    ‘怪’指自然界奇异怪诞的事或物。《说文解字》解释为:“异也。”;庄子说:“人妖物孽曰:怪。”

    ‘怪’,强调奇异、奇特,通常与妖连称,主要用来形容妖的长相非常奇特。‘怪’大多具有较高的法力,白天和夜里都可以活动。妖和怪的初意相近,人们习惯了将两者合称,也就逐渐模糊了两者的区别。

    在《西游记》中,“妖”和“怪”就已经分不出具体的区别了。古代人们往往把妖怪的出现看成是可怕的灾祸将要发生的前兆,以为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

    ‘精’,为天地万物都系精气所生,自然物能够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形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人们称之为:精。

    唐代孔颖达认为:“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氨氯积聚而为万物也。”

    最著名的‘精’,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是石猴吸收日月精华所变。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言:“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要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久都可以成精。

    ‘精’也总是被看作反常的、不同于正神的、常给人们带来灾祸的事物;它有一个固定的自然物或器物为原形,是一个由物幻化而成的精灵。

    “精”还有一种含义是指动植物在修炼过程中的状态,由于修炼尚未完成,他们的法力比妖要小;

    与“妖”比起来,‘魔’的法力更为高强,并且常常危害人类。

    ‘魔’,是由神仙走上邪路,堕落而成的;动、植物一般通过修炼,是不可能成为‘魔’的。

    如:《西游记》中美猴王七弟兄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其实就是牛精、蛟精、鹏精,或称牛怪、蛟怪、鹏怪;他们还称不上‘魔’。

    他们这么叫,只不过是为了增加噱头,壮壮声势罢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