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 (第3/3页)

,将拓跋氏剿灭。

    这一次的围城大战,比之当年围攻杨刘也不遑多让,前后持续了半年多时间。

    李彝超虽然手段用尽,然而在吴国的绝对力量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武义二十七年,吴军攻破夏州,将党项拓跋氏悉数擒拿至洛阳枭首示众。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消除拓跋氏的影响,杨渥命刘仁赡为西北经略,继续率军清理在围城期间曾经相助过李彝超的党项部族,经过一番血腥屠杀后,终于将拓跋氏的根基彻底断绝。

    除了削平藩镇之外,吴国在内政治理上更是取得极大成就,到武义三十年的时候,吴国的人口就超过四千万,每年国库的收入都超过三千万贯。

    充裕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吴国有足够的国力进行对外扩张。

    在消灭夏州定难节度使后,吴国继续向西进攻,收复了河西走廊,张议潮后人执掌的归义军向吴国投降。

    接下来,吴军继续向西,将势力重新伸展到西域、青海,西域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来洛阳朝见,一如当年大唐盛世之时。

    除了向西扩张外,吴国同样没有忘记海外的领地,虽然这些年吴国并没有继续在海外开疆拓地,但原有的地盘却在这二十多年里得到极大发展。

    许多新兴海港城池出现在海外,进一步促使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海关税收成为吴国的一项重要财政来源。

    当然,在对外方面,吴国最重要的战事还是与契丹人的交战。

    为了消除契丹的威胁,吴国先后五次发动大规模的征讨,动用的兵力最多达到二十万大军,就是兵力少的情况下也有五六万人。

    这五次大战,吴军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过失败,甚至是惨败,其中折损最大的就要数第三次出兵。

    武义三十三年,杨渥命李承鼎、刘仁赡各自统领六万大军出榆关,进讨契丹,结果却遭到契丹人的伏击,两路大军都大败而归,折损士卒近两万人。

    如此大败,对于吴国来说完全无法接受,仅仅过了三个月时间,恼羞成怒的杨渥便下令再次征讨契丹,这便是第四次征契丹。

    而这一次,杨渥不仅出动了规模空前的二十万大军,更是决定亲自统领大军。

    二十万大军从榆关出发后,深入敌后八百余里,斥候终于打探到契丹主耶律德光此时正在松漠府。

    于是杨渥下令让李承鼎继续率领步军向松漠府进发,他自己则率领两万骑兵,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一路潜行。

    此时契丹军队在几个月前刚刚大败吴军,所以上至耶律德光,下至普通士卒,都没有料到吴军这么快就会卷土重来,所以对吴军的行动没有任何防备。

    几天后,杨渥统领的骑兵悄然出现在契丹大军的身后,并发起突袭,耶律德光猝不及防之下,带着数千骑兵仓促逃命,却又一头撞进了李承鼎部的伏击之中,最终仅带着数十人狼狈逃得性命。

    这一次的决战吴军大获全胜,俘虏契丹贵族二百余人,俘获普通士卒八万余人,缴获马牛驼羊近百万,自身的伤亡却微乎其微。

    如此华丽的胜利,让杨渥的声威进一步震动宇内,而遭受惨败的契丹却元气大伤,至此之后再也无力在正面与吴国为敌。

    而契丹人对于中原的袭扰也停歇了好几年时间,一直到几年后才重新出现,不过那时候,吴军又发动了第五次征讨契丹的战争,并且同样取得了大胜,继续保持着对契丹人的强大压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