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劝说 (第3/3页)
何趁乱取利,而是应该怎样保住自己的脑袋以及全家人的性命。
在他身前,梁震和倪可福这俩位心腹同样皱眉沉思,在为将来而筹谋。
他们同样知道高季昌面临的困境,知道现在必须是做出决断的时候,不能继续迟疑了。
倪可福低声建议道:“节帅,梁先生,若是咱们立即起兵,与城外的吴军联手,内外夹击,将陆思铎完全消灭,以此功劳能否得到吴王的欢心?”
“不行,这样只怕会适得其反!”梁震听了当即摇头。
“吴王的性子老夫仔细研究过,他看上去心胸广阔,宽宏大量,能够容人,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方没什么野心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此人的猜疑之心非常重,不比在当年曹操之下。”
“比如当初吴国枢密使朱瑾,此人当初作为泰宁军节度使,曾经与朱温争夺中原,历经十年战争才最终失败。”
“此人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当初为了得到泰宁节度使之位,假意要娶前节度使齐克让之女,却趁着婚礼的时机发动兵变驱逐齐克让,自立为泰宁节度使。”
“后来朱瑾兵败,朱温将其兄长朱瑄抓住,让朱瑄前来劝降;但朱瑾不但不投降,反而为了稳固军心,亲自将朱瑄杀死。”
“这样一个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的人,他虽然在投靠淮南之后屡立战功,深受吴国武忠王的信任,却引来了当今吴王的猜疑。”
“所以自从当今吴王掌握大权之后,朱瑾始终未能掌过兵权;虽然看上去每次征战吴王都会将其带在身边参谋军机,但这何尝不是一种防备呢?”
“后来李神福病逝,按理说应该由枢密副使朱瑾接任为枢密使,但吴王最终却选择提拔李承嗣接任。这些都足以说明吴王对此人的防备。”梁震详细的介绍着。
高季昌听了连连点头,问道:“前辈的意思是,让本帅向朱瑾学?”
“不错,朱瑾这人极为聪明,他知道自己深受吴王忌惮,不过他没有急着表现自己,更没有因此就惊慌失措,而是用自己的表现来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在吴王心中的印象。”
“自吴王接位以来,朱瑾始终保持中立,不结党,不专权,更不去触碰军权,对于吴王交代的任务则一丝不苟将其完成,丝毫不逾越自己本分。所以十多年时间下来,最终得到吴王的认可,如今官居吴国枢密使,成为吴国朝中显贵。”
“所以节帅若想保住富贵,就必须向朱瑾学习,从现在开始就要安守本分。”
“那陆思铎固然是吴国的敌人,但于节帅而言,他却是领兵来救援节帅,这对节帅是一种恩义;若是节帅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却暗中与吴国联手,将陆思铎给害了,只怕吴王得知后,即便表面上会夸赞节帅,但心中只怕更加不喜。”梁震劝道。
“前辈说的不错,如此不择手段之人,有些枭雄或许会喜欢见到,但吴王肯定不会高兴。”高季昌有些后怕的舒了口气。
刚才若不是梁震劝说,只怕他就要听从倪可福的建议向陆思铎动手了。
的确,吴王杨渥喜欢安守本分的将领,对那些为了自己的功名可以不择手段的乱世武夫最是不喜;比如临阵倒戈的康延孝,此人目前虽然受到杨渥重用,但杨渥对他的看重只怕还比不上对王晏球。
王晏球主动来投,这是因为他识时务,在分析时局之后做出的理智选择;而康延孝却纯粹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背叛友军,临阵倒戈。
如今他既然能为了利益背叛梁国,安知他将来不会背叛吴国?
所以重用归重用,像康延孝这样的将领却难以成为杨渥的心腹,将来一旦有风吹草动,杨渥第一个提防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高季昌又问道:“不知前辈觉得,本帅现在该如何做才能逐渐打消吴王的猜疑,改变吴王对本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