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0章辽南特色振海商业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第120章辽南特色振海商业城 (第1/3页)

    第120章

    从金州港口到金州城的道路,经过张怀泽三次扩建,现在已经成了一条类似于高速公路的道路。

    说是类似,因为这条路原本计划是双向四车道,可是修完以后发现,这条长达六千八百余米的道路,实在是太繁忙了。大量从山东、北直隶、甚至江南购买的物资,以及宁海军在宁海州的家当,利用海运往金州运输。其中,还有大量的商人运输各种物资。

    双向四车道的道路,拥挤不堪,就在这条道的左右,各加宽一个车道,形成双向六车道,可问题是,这样以来,只是缓解,并不能完全解决道路运输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辽南的大开发,吸引了不少沿海地区的流民。

    就像清末民初的闯关东一样,一些百姓凑点钱,租条船或者是在码头上当搬运工,挣一张船票,移民越来越多。

    于是,这条被人们称为金港路的道路,第三次扩建了。唯一比较有省事的是,金州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集体所有,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属于宁海军将士和烈士、功勋将士的家属,在扩建道路的时候,不需要征地,也不需要扯皮。

    第三次扩建后的金港路,形成了左右各六车道,共十二车道的道路,中间是一条,原本的护路林和绿化带,还有排水沟。两侧同样是有护路林,以及排水沟。而且单向通行,不得混行,这样以来,运输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陈子龙一行人,共行三百五十辆厢式双轮马车(载客),以及六百多辆平板运输马车,一百多名技术人员,一百多名豪门少爷或大小姐,加上他们的仆从、丫鬟,扈从,一行人数多达将近三千人。

    在北上的途中,陈子龙这个几社六公子,虽然名气不如后七子,但是却比什么复社四公子大得大。

    别看陈子龙年轻,但是很快以其杰出的诗文才能成为几社的领袖,与夏允彝被世人合称为“陈夏”。陈子龙诗、词、文、赋兼工,诗歌方面,被誉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放在后世来说,陈子龙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网红,所以他们原本出行的时候,一千余人,沿途加入了大量粉丝和其随从。

    就这样,这个庞大的队伍踏上了辽南的大地。自从码头出来,沿着这条十二车道的大路,众公子哥和大小姐们开始惊呼。

    当然,也有人作妖。

    说什么,程世杰程征虏为什么不迎接陈子龙,这摆明不给陈子龙面子。

    陈子龙听到这个声音,直接当他们放屁。

    程世杰是他师兄孙元化的门人,上赶着过来巴结自己,这让孙元化怎么想?他会不会想程世杰想改换门庭?

    再说了,孙元化是登莱巡抚,自己不过是一个白身,程世杰就算巴结自己,自己能给他什么?

    没有利益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做。

    有的人就是这样,原本陈子龙对程世杰不感冒,感受应该非常不好,可是当海州大捷的消息传扬开来之后,陈子龙对程世杰已经刮目相看了。

    要知道,能够斩首建奴四千级以上的人,只有辽东总兵李成梁,他凭借着自己的八千家丁兵,将建奴压得死死的,如果不是朝廷忌惮李成梁,建奴或许没有机会崛起……

    马车里,陈子龙掀起布幔,看着车窗外一层层翻涌的麦苗,再起来来的路上,所看到的那些被虫子和干旱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庄稼。

    陈子龙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与他同车的陈子龙的长随叫陈红桂,他指着那些长势良好的庄稼,说:“一路走过来,数这里庄稼长势最好了。”

    陈子龙点点头道:“老师一直对程世杰颇为推崇,没想到……程征虏还真有点本事。”

    与复社和东林党夸夸其谈之辈不同,陈子龙是一个脚踏实地,肯干实事的人,要钻农学可不是像后世的专家,铺着红地毯到田边拍几张照片,说几句没有营养的话。

    现在旱情严重,流民蜂起,粮食连年歉收,陈子龙也是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安抚流民,组织生产,结果成效都不大,因为他刚刚帮助过流民,转眼间就会变成地主和士绅的佃户。

    而且老天爷也不帮忙,说不下雨就不下雨,他能怎么办?

    “停车!”

    在陈子龙后面的一名年龄四旬的清瘦男子,急忙下车。

    “长庚!”

    陈子龙看着宋应星下车,他也急忙下车。

    宋应星下了马车,一路小跑着,穿过一座结实的木桥,来到河流边,他伸手抓起麦田边上的泥土,仔细分析着泥土里的成份。

    陈子龙跟上来,一群公子哥也跟了上来,呼呼啦啦几百人拥向田边,就在这里,几名手持木棍,身穿黑色衣服的交管,挡在路边,大喊:“不准踩踏麦田,停止前进,你们停止前进!”

    交管,这是随着辽南的交通压力大,从原来工程百户所抽调的人,经过简单的培训,负责指挥交通,他们与城管一样,不是军人,但接受民政署管理。

    陈子龙也反感踩踏麦田,他的威望高,倒是没有引起冲突,事实上当这群公子哥前往麦田的时候,远处正在劳作的军户,已经拿着锄头和镰刀(割红薯秧)的,冲了过来。

    宋应星很容易判断出辽南的军田为什么会长势良好,密密麻麻的水车,可以给农田及时灌溉,大量草木灰,还有沟渠里的淤泥,就是天然的有机肥,还有就是防治病虫害,要有良种……

    就说灌溉吧,现在旱情严重,很多沟渠都干涸了,农民只能用肩挑,用车运,把水送到田里,累死累活也浇不了几亩田,那点水刚拨下去就不见踪影了!

    至于虫害就更麻烦了,最典型的是蝗虫,蝗灾一起,赤地千里,根本没有办法抵挡,而其他害虫也不甘落后,一个个各显神通,不把庄稼祸害清光不算完!至于肥料……这个就更别提了,说多了都是泪啊。

    程世杰其实也没有足够的都是肥料,但是,他用珍贵的丝绸布帛,茶叶和盐,向建奴的牧民收购他们吃剩下的骨头,这种东西虽然不值钱,可问题是,骨头里面含有大量的磷,打碎以后,撒在地里,可以起到磷肥的作用。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就像程世杰训练宁海军一样,只要粮草充足,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feishuwx.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